第113章 墨痕里的星图(1 / 1)
2007年10月的长春,杨树叶开始在晨霜里泛出焦糖色。林阳抱着《古籍数字化整理实训大纲》走过图书馆前的喷水池,水面结着薄冰,映出他脖子上挂的U盘——那只变形金刚擎天柱外壳已经掉了漆,露出底下银灰色的塑料。他的诺基亚N70正在震动,耳机里传来陈雨桐的声音,混着教学楼走廊里的广播声:“林阳你快来!实训室的扫描仪把《永乐大典》残页扫成花屏了!”
实训课的冰棱
推开人文实验室的木门,暖气管发出“哐当”的轰鸣。苏郁晴正蹲在老式紫光扫描仪前,淡蓝色旗袍的下摆扫过地板上的电线——那是从计算机系借来的SCSI连接线,外皮缠着黑胶布。“明明昨天还好好的,”她指着显示器上扭曲的文字,那些用朱砂批注的古籍字迹正在屏幕上像水波纹般晃动,“是不是扫描仪的CCD坏了?”
林阳凑近查看,鼻尖碰到扫描仪冰冷的金属边框。2007年的实验室里弥漫着显影液和旧报纸的味道,墙角的饮水机上还放着半桶“农夫山泉”,桶身上贴着学校活动的贴纸。他翻开实训日志,里面夹着张打印的《扫描仪故障代码表》,字体是Windows自带的“华文隶书”:“昨天扫完《金刚经》残卷后,是不是没关稳压电源?”
话音未落,整栋楼忽然暗了两秒。“又跳闸了!”从隔壁机房跑来的学弟抱着个万用表,蓝色校服袖口沾着焊锡膏,“老校区的线路带不动这么多设备,刚才计算机协会的服务器也断了次电。”他身后的机柜上,还插着林阳昨天用来做图像修复的移动硬盘——外壳是《魔戒》电影周边,佛罗多的魔戒图案已经磨得模糊。
苏郁晴忽然轻呼一声,指着扫描仪玻璃台:“快看!”刚才花屏的《永乐大典》残页上,朱砂批注的“嘉靖抄本”四字旁,不知何时渗出了淡褐色的水痕,在宣纸上晕开细小的星芒状纹路。林阳戴上白棉手套拿起书页,指尖触到水痕处微微发黏——那不是普通的水渍,倒像是某种胶质老化后的析出物。
就业市集的暗礁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张教授的短信来了,诺基亚手机的按键声在嘈杂中格外清晰:省就业促进会新消息,原定的‘纸上春秋’招聘会改为‘文化创意市集’,下周五前要交布展方案。 林阳看着碗里的西红柿炒鸡蛋,忽然想起今早路过行政楼时,看到贴着的《2007年冬季招聘会企业名录》,用红笔划掉的企业名字比留下的还多。
“我们可以做‘古籍活态展示’,”苏郁晴用一次性筷子在餐巾纸上画着草图,纸角印着“校园文化节”的字样,“把实训课修复的古籍做成互动装置,比如用走马灯展示《聊斋志异》的狐鬼故事。”她的帆布包放在旁边空位上,拉链头挂着台湾带来的妈祖护身符,红绳上还系着颗学校活动发的糖果。
陈雨桐忽然从斜对角的桌子凑过来,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传单:“看!‘光合作用书房’长春店要闭店了,他们愿意把库存的港台文学书全捐给我们做奖品。”传单上的“闭店清仓”四个字被荧光笔圈了又圈,背面印着2007年最流行的歌词。林阳注意到她手腕上的红绳换成了就业促进会的蓝色徽章,徽章边缘还别着枚小小的U盘形状别针。
窗外忽然飘起细雪,2007年的初雪落在食堂的玻璃上,融化成蜿蜒的水痕。林阳想起昨晚在BBS“长师星空”看到的帖子,有学长说本地出版社开始缩减招聘,回帖里满是“求内推”的留言,其中条用智能ABC输入法写的“加油”,字母排列错得像道密码。
星图里的针脚
傍晚的实训课上,林阳对着显微镜观察《永乐大典》残页的水痕。老式光学显微镜的目镜上缠着黑胶带,遮光罩边缘还留着前任使用者刻的“2005届李华”。当40倍物镜对准水痕时,他忽然屏住呼吸——那些星芒状的纹路里,竟嵌着极细的金属丝,在灯光下闪着银蓝色的微光。
“这不是自然老化,”苏郁晴递过放大镜,镜片上有道不易察觉的裂痕,“像是有人故意用胶状物固定了金属丝。”她的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天修复古籍时沾的浆糊,此刻正指着显微镜下的某个光点,“你看这个节点,像不像北斗七星的排列?”
林阳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大一时听老教授讲过,明朝有位藏书家喜欢在珍本里藏“星图密码”,用金属丝在书页夹层拼出星座,作为辨别真伪的标记。他翻开实训课的《古籍修复档案》,在1952年的移交记录里找到一行小字:《永乐大典》卷,内藏嘉靖年间铜丝星图,修复时需注意夹层。
“我们得做无损检测,”林阳关掉显微镜的钨丝灯,老式开关发出“咔哒”声响,“计算机系有没有能拍书页夹层的设备?”苏郁晴眼睛一亮,从包里掏出个数码相机——索尼Cyber-shot W150,2007年上市的720万像素机型,镜头盖还系着学校吉祥物的挂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