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旧痕与新影(1 / 1)
外贸库的铁皮门被风撞得哐当响时,林阳正趴在堆满单据的桌上打盹。窗缝里钻进来的风带着秋凉,吹得他后颈发紧,他猛地惊醒,抬手抹了把嘴角——还好,没流口水。桌上的报关单还摊着,第三批发往汉堡的汽车配件清单刚核到一半,铅笔在“箱号:HLX”旁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勾,是他睡着前无意识划下的。
墙上的挂钟指向凌晨两点。外贸库的灯亮了整宿,从仓库区到办公区,惨白的光线把货架上堆叠的纸箱照得像一座座沉默的小山,只有角落里那台旧打印机还在断断续续吐着纸,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怕惊扰了这深夜的安静。
林阳揉了揉发酸的腰,起身去接水。路过仓库入口时,瞥见墙上贴着的考勤表——小陈的名字还在最上面,只是后面画了个鲜红的“离职”,日期停留在去年8月底。算起来,他走已经一年多了。
想起小陈走那天,也是个热得人发蔫的午后,比林阳大三岁的小伙子蹲在仓库门口的台阶上抽烟,烟蒂扔了一地,白T恤被汗浸得透湿,拍着他的肩膀叹气:“小林啊,外贸库这活儿,熬人。我姑在自来水厂,知道我学计算机的,正好他们那边要专人看设备仪器数据,就介绍我过去了,也算专业对口,不用再半夜爬起来核单据,这担子,以后就你一个人挑了。”
那时候林阳还笑着递过去一瓶冰红茶,说“陈哥你放心,我能撑住”,心里却没底。小陈比他大三岁,说是前辈,其实更像同龄的兄弟——林阳2011年五月入职时,小陈已经在这儿干了两年,可两人凑一起总爱拌嘴,他嫌小陈记单据时爱用红笔晃眼,小陈笑他验完货总忘把放大镜放回工具箱。但真要论起干活,小陈脑子活,毕竟是学计算机的,对数据敏感得很,哪批货的报关数据容易出纰漏、哪类设备的参数记录得格外留意,他总能提前想到。林阳跟着他学了小半年,自认把流程摸透了,可真到了一个人扛,才知道“摸透”和“撑住”是两回事。
饮水机嗡嗡响着制水,林阳捧着搪瓷缸子发呆。这一年多,人事科不是没给外贸库派过人。先是个刚毕业的小姑娘,看着挺机灵,结果跟着验了三天货就哭了——外贸库的零件最小的比指甲盖还小,得用放大镜一个个核对型号,一天下来眼睛肿得像桃子,第四天就递了辞职报告;后来来个中年男人,说是在别的仓库干过,结果第半个月发错了箱,把发往曼谷的轴承混进了去鹿特丹的货柜,被王主管骂了一顿,第二天也没来;最近一个更绝,干了九天,说是“受不了仓库的味儿”——外贸库为了防潮,常年放着生石灰,混着机油和纸箱的味道,确实呛人,可哪有干仓库活儿嫌味儿的?
王主管上次来巡查,看着空荡荡的副岗工位直皱眉:“小林,你2011年五月刚来的时候还跟小陈搭班,这小子比你大三岁,学计算机的脑子活,俩人凑一起倒像俩半大孩子,现在他走了一年多,你一个人撑到现在,是能耐,但也不能这么熬着。要不……再跟人事申请申请?”
林阳当时正蹲在货架下点货,闻言抬头笑了笑:“没事儿主管,我撑得住。实在忙不过来,加个班就完了。”
话是这么说,可加班成了常态。有时候忙到后半夜,仓库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他会习惯性地往旁边看——以前小陈在时,那个位置总放着个小马扎,比他大三岁的兄弟叼着烟,慢悠悠地帮他核单据,嘴里还叨叨“你这数据核对得太糙,要是我学计算机那套逻辑来弄,肯定比你快一倍”;更早之前,马驰还在周转库轮岗时,偶尔会溜过来,蹲在这儿跟他分吃一袋面包,说“阳哥,等我调过来,咱哥俩轮班,保证让你天天准时下班”。
想到马驰,林阳握着搪瓷缸子的手紧了紧。缸子壁上印着“优秀新人2011”,是他去年年底拿的奖,那天小陈和马驰凑钱买了个蛋糕,仨人蹲在周转库的叉车旁,蛋糕上插着根蜡烛,小陈还故意唱跑调的《生日快乐》,说“小林你可得请客,我学计算机的都没拿过这奖”,当时可乐泡滋滋地冒,像藏不住的欢喜。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两下,是小薇发来的微信。林阳点开,屏幕亮起来,映出女孩带着笑意的脸——是前几天他在小区楼下拍的,小薇穿着米白色外套,手里拎着刚买的菜,站在他那辆粉色电动车旁,眼睛弯成了月牙。
“还没睡?”消息后面跟着个打哈欠的表情,“我刚洗漱完,看你定位还在公司,别熬太狠了。你这天天加班,人都快熬瘦了。”
林阳心里一暖,指尖快速打字:“快完了,核完这单就回。你住的那栋楼水压还行不?前阵子我家老停水,跟物业反映才好点。”
小薇是河北沧州人,家一直在大港,在这儿租房住了好几年,巧的是跟林阳一个小区,中间就隔两栋楼。他们认识才两个月,是小区张大妈介绍的——张大妈总说“小林这小伙子踏实,小薇这姑娘本分,俩孩子准合适”,特意约了个周末在小区凉亭见的面,那天张大妈还特意揣了袋瓜子,坐在旁边假装遛弯,其实一直偷偷瞅着他俩笑。后来熟了才知道小薇在附近的服装店当店员,说话带着点北方姑娘的直爽,笑起来嗓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