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连环计划(1 / 2)

唐组长他们所在的地方,就是遍布整座城市的防空洞。

在1978年的哈尔滨尚志大街周边的地下防空洞,尚未商业化,仍以战备和人防功能为主。

但这一时期正处于我国“平战结合”政策的初期探索阶段,部分防空洞开始尝试有限的社会化利用。

这两年,国家提出将防空洞“战时防空、平时服务”的原则,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商业化进程非常缓慢。

哈尔滨作为东北重工业城市,防空洞仍以战备储备、防空演练为主要功能。

实际情况是尚志大街地处市中心道里区,周边防空洞多为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修建,深度大、结构坚固。

一些单位利用地下恒温的特性,将防空洞用作储存蔬菜、粮食的仓库。

有一些防空洞,却是变成了临时避难所,冬季为流浪人员或临时务工者,提供避寒场所,这是非官方管理,属自发行为。

极个别防空洞被街道办或企业,用作临时车间,如糊纸盒、缝纫等。

唐组长他们利用防空洞里面的流浪人员身份,将自己伪装成了流浪人员。

他们这一处地方,刚刚也是有军队的人过来检查。

由于他们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离开这一处防空洞,相互之间都可以证明,所以并没有被当成可疑人员抓起来。

这一处地方的人员聚集,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聚集的人员太多了,最终成为了一个乌烟瘴气的地下城。

在防空洞中临时居住的务工者和流浪人员,主要来自本省农村进城者。

大部分来自黑龙江省内贫困县乡的绥化、巴彦、木兰等地,以及哈尔滨周边农村的呼兰、阿城。

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农民收入极低,部分人偷偷进城谋生被称为“盲流”。

哈尔滨作为省会,有更多打工机会,他们可以成为建筑工地、国营厂的临时工。

还有来自关内逃荒者,有山东、河北、河南等人口大省的受灾地区人员。

在这一两年期间,华北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农民被迫“闯关东”求生。

哈尔滨因工业基础较好,哈锅炉厂、哈轴承厂,吸引大量外来劳力。

还有今年返城未安置的知识青年、刑满释放人员、家庭成分不好的“黑五类”,他们都被边缘化,回城找不到工作,许多人流落街头。

还有铁路逃票的人员,多数人乘坐绿皮火车,为了逃票抵达哈尔滨站附近跳车,再步行至市区。

买火车票是需要介绍信的,务工者常藏在货运车厢或厕所躲避查票。

还有一些投靠同乡的人员,他们通过同乡关系链式引荐,集中在防空洞、桥洞等隐蔽处居住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