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集:邻里和睦(2 / 2)
张老爹刚咬了口麦饼,就听见巷口传来喧哗。几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围着辆马车,车辕上插着面小旗,绣着个"商"字。为首的商人掀开帷帘,露出满脸焦急——他们是从邯郸来的商队,行到城外时车轮陷进泥坑,好不容易把车弄到这儿,却找不到修车轮的匠人。
"各位大哥,行行好,"商人作揖道,"我们带的绸缎要赶在旬末的市集上卖,耽误了日子就赔本了。"
二柱拍了拍胸脯:"车轴断了?我瞅瞅。"他蹲在车轮边看了看,转身对赵三郎道:"三郎,借你家的铁砧子用用。"又冲围观的人喊:"谁家里有多余的木料?取块来。"
话音未落,就有个穿蓝布衫的书生挤了过来。他是去年从大梁迁来的苏先生,在里中开了个小书塾,此刻手里竟提着把斧头:"我家后院有段枣木,够结实。"
众人顿时笑起来。苏先生平日里文质彬彬,握惯了笔的手此刻却稳稳攥着斧头,倒有几分憨态。二柱忍不住打趣:"苏先生,您这斧头别劈了手。"
"放心,"苏先生推了推鼻梁上的木簪,"家父是木匠,我从小就会刨木头。"
说干就干。二柱蹲在铁砧子旁敲敲打打,火星溅在青砖地上,像撒了把碎星。苏先生蹲在旁边刨枣木,刨花卷曲着落在脚边,散着甜香。赵三郎跑去井边打水,李寡妇带着几个妇人烧热水,连张老爹都搬来个小马扎,帮着递钉子。商队的伙计们看着这场面,原本焦灼的脸渐渐舒展开,有个年轻伙计还跟着学编竹篾,笨手笨脚的样子惹得众人直笑。
日头偏西时,车轮修好了。商人掏出钱袋要酬谢,却被二柱推了回去:"在安夷里,哪有收钱的道理?"他指了指刚烙好的麦饼,"不如拿块你们邯郸的糕点换?让咱也尝尝鲜。"
商人眼睛一亮,忙让伙计打开货箱,不仅拿出了蜜饯,还取了两匹湖蓝色的绸缎:"这点东西给里中孩子们做件新衣裳,也算谢过各位了。"
暮色漫进巷口时,炊烟在各家屋顶袅袅升起。张老爹家的篱笆上,新栽的月季沾着暮色,二柱编的竹篮挂在篱笆桩上,里面盛着苏先生送的诗集。赵三郎的水车停在井边,木桶里还浮着片槐树叶,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他们正围着那两匹绸缎,商量着要请李寡妇做件新衣裳,给里中最年长的陈婆婆当寿礼。
月亮爬上槐树梢时,安夷里的灯一盏盏亮了。窗纸上映着人影,有的在缝补衣裳,有的在教孩子认字,还有的搬着板凳坐在院里,听苏先生讲《诗经》里的句子。风穿过竹篱笆,带着晚桂的香,把各家的笑语串在一起,像根看不见的线,把这方天地织得暖暖和和。
巡夜的里正提着灯笼走过,见家家户户都透着暖意,忍不住停下脚步。他想起十年前刚到咸阳时,这地方还荒着,如今却成了咸阳城里最热闹的里巷。前几日郡守来巡查,见邻里互助的光景,赞道:"秦之强盛,不在甲兵之利,而在民心之和。"当时他还不懂,此刻听着巷子里传来的笑声,忽然就明白了——这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这你帮我我帮你的热乎劲儿,才是秦国最坚实的根。
灯笼的光晕落在青石板上,映出串浅浅的脚印。那是白日里商队留下的,也是无数个寻常日子里,你帮我抬过的水缸,我帮你递过的镰刀,共同踩出的印记。这些印记叠在一起,就成了秦国大地上最温暖的风景,在岁月里静静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