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集:商旅互助(1 / 1)
秦商共济录
第一章 沙暴遇困.驼铃在西陲的风里摇晃,陈默勒紧缰绳,看着前方沙丘尽头突然翻涌的黄沙,心里咯噔一下。他身后跟着十二峰骆驼,驮着关中的丝绸和蜀地的漆器,本想赶在入秋前把货送到月氏,可这沙暴来得比往年早了半个月。
“陈大哥,不对劲!”年轻的伙计阿武声音发颤,指着天边越来越近的黄墙,“那是黑沙暴,咱们上次在居延泽见过的!”
陈默眯起眼,果然见那黄沙中裹着暗沉的阴影,风势已经卷着沙砾打在脸上,生疼。他立刻翻身下驼,从驼囊里掏出油布:“快,把货裹紧,骆驼围成圈!”
可沙暴的速度比他们想象的快太多。不过片刻,狂风就掀翻了刚搭好的半截油布,阿武被风刮得一个趔趄,差点撞在驼峰上。陈默伸手拽住他,刚想喊“躲到骆驼肚子下”,就见最外侧的一峰老驼突然嘶鸣着跪倒,驮着的漆器木箱滚落在沙地上,瞬间被黄沙埋了半截。
“老黄!”陈默心头一紧,那峰老驼跟着他走了五年商路,最是稳重。他刚要冲过去,就被一股强风按在沙地上,嘴里、鼻子里全是沙,连睁眼都难。
迷迷糊糊间,他摸到怀里的羊皮哨子——那是“秦行帮”的信物。三年前,他在咸阳城外的驿站遇到劫匪,是路过的秦行帮商队救了他,之后他便入了帮。帮里有规矩,凡遇险境,吹三声长哨,若附近有帮中兄弟,必来相助。
他咬着牙,腾出一只手掏哨子,可手指被沙砾磨得渗血,好几次都没捏住。风里传来阿武的哭喊,还有骆驼的哀鸣,陈默心里发急,终于把哨子塞进嘴里,用尽全身力气吹响。
“呜——呜——呜——”
哨声在狂风中显得格外微弱,像是随时会被吞噬。陈默吹完第三声,就被沙粒呛得剧烈咳嗽,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陈默被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唤醒。他费力地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一顶羊毛帐篷里,鼻尖萦绕着草药和羊肉汤的香气。旁边传来阿武的声音:“陈大哥,你醒了?”
陈默转头,见阿武脸上带着伤,却笑得一脸庆幸:“是秦行帮的人救了咱们!王大哥他们正好在附近扎营,听到你的哨声就赶来了。”
他撑起身子,刚要说话,帐篷门帘就被掀开,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走进来,脸上留着一道刀疤,正是秦行帮西域分舵的舵主王烈。“陈兄弟,感觉怎么样?”王烈递过一碗热汤,“沙暴把你们卷到了咱们营地西边三里地,要不是你那哨子,我们明天才会发现你们。”
陈默接过汤,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心里也热烘烘的:“多谢王大哥,这次要是没有你们,我和阿武还有这货,恐怕都要埋在沙里了。”
“说什么谢?”王烈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一张羊皮地图,“你要去月氏的商路,我们昨天刚探过,前面盐泽那边有股新匪帮,专抢秦商。我给你标了条绕路的近道,还能比原计划早两天到。”
陈默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有水源、有可以扎营的安全地,还有帮里兄弟留下的最新商情——月氏最近缺丝绸,价格能比去年高两成。他心里一阵感动,这就是秦行帮的规矩,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是帮中兄弟,就不能看着对方遇险。
第二章 雨夜援商
半个月后,陈默顺利把货送到月氏,卖了个好价钱。返程时,他特意绕到焉耆,帮帮里的李掌柜带了封信——李掌柜的儿子在焉耆学做玉器,三个月没通消息,心里急得慌。
没想到刚到焉耆城外,就遇上了连绵的秋雨。道路泥泞不堪,骆驼走得步步打滑,陈默只好带着阿武找了个破庙避雨。刚生起火,就听到庙外传来马蹄声,还有人喊:“里面有人吗?求帮忙!”
陈默起身掀开庙门,见外面站着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汉子,牵着一匹瘸腿的马,马背上绑着几个鼓鼓囊囊的布包。“我是张远,做药材生意的,从龟兹过来,马腿被石头砸伤了,雨太大,实在走不动了。”汉子气喘吁吁地说。
阿武刚要开口,陈默就注意到汉子腰间系着的青布带——那是秦行帮的标识,布带上绣着一个小小的“秦”字。他立刻侧身让开:“快进来,先烤烤火,我给你看看马腿。”
张远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道谢:“多谢兄弟,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帮中之人。”
陈默让阿武找些干草铺在地上,自己则蹲下身查看马腿。马的右前腿肿得老高,膝盖处还在流血。“是脱臼了,还有些外伤。”陈默从驼囊里掏出帮里统一配置的伤药——这是咸阳的老医者特意为商队配的,止血消肿很管用。他一边给马敷药,一边问:“张大哥,你这是要去哪里?”
“回敦煌,”张远烤着衣服,叹了口气,“这次带的药材是给敦煌医馆的,本来想赶在雨前到,没想到半路上遇到山洪,冲毁了桥,绕路的时候马又伤了。”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条,“这是帮里兄弟传来的消息,说敦煌最近有瘟疫,急需这些药材,我怕耽误了时间,才冒雨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