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红本与红线(2 / 2)
我愣了一下。“那时候曲亮快毕业了,分配政策里有一条,已婚的可以优先考虑跟配偶在同一城市。”她眼里漾着笑意,“我家在长春,他要是想分到长春,就得赶在毕业分配前领证。五一那几天正好是最后期限,我要是不回去,这事儿就黄了。”
曲亮在一旁点头:“可不是嘛。那时候我在哈尔滨上学,她在沈阳念书,要是分不到一个地方,指不定要分居多少年。多亏杨老师您准了假,我们才能顺顺当当领了证,我毕业就分到了长春电力技工学校。”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恍然大悟,心里那点当年“担责任”的懊恼早没了,只剩暖烘烘的欢喜。“说起来,长春电力技工学校我很熟,它跟我们沈阳电力学校是老交情了。”我看向曲亮,“你在那儿教什么?”
“教《自动控制原理》。”曲亮笑了笑,“不过就教了一年,学校就黄了。我也调到了长春一热,巧的是,春艳也在这儿,现在我们俩总算在一个单位,不用瞎琢磨了。”
何春艳这时接了话:“他现在是热工分场仪表班的技术员,”说起工作她眼里有光:“老师您不知道,咱们厂现在正‘上大压小’,异地再建一台三百兆瓦的供热机组,忙是忙点,但心里踏实。”
我叹了口气说:“长春电力技工学校当初多有名啊,怎么说关就关了,真可惜。”
“也是没办法啊!”何亮放下筷子,“国家对职业教育要求高了,又要规模又要师资,那时学校领导没有魄力,师资弱、设备旧,跟不上趟,可不就被淘汰了嘛。”
曲亮却转头看向我,眼里带着佩服:“还是杨老师你们学校厉害。我听说了,不但甩掉了专科的帽子,还升了本科,这可是真本事,知难而进,比守着老摊子强多了。”
我摆摆手,心里却也跟着高兴。窗外的天色暗了,家属院里亮起了灯,一盏盏暖黄的光,像撒在地上的星子。何春艳又给我添了杯茶,热气袅袅的,她轻声说:“杨老师,真的谢谢您。当年您准假的时候,我就知道您是个好人。要是没有您那笔签字,我和曲亮指不定还在哪儿绕圈子呢,您可不是我们的月下老人是什么?”
我看着眼前这对笑意盈盈的年轻夫妻,忽然觉得,所谓“月下老人”,或许不一定得是拄着拐杖、揣着红线的老神仙。有时候就是某个寻常日子里,一时心软的体谅,一次担着责任的通融,倒真就成了别人缘分里那根没瞧见的线,轻轻一牵,就把两个人的日子,牵得亮堂堂的。
那天的饭吃得格外香,走的时候,何春艳和曲亮送我到楼下,晚风里带着初夏的暖,何春艳还在念叨:“杨老师您下次来,我还听您讲课,当年在学校听您的公开课,就觉得您讲得透,现在想起来还获益匪浅。”
我笑着应下,回头看时,夫妻俩还站在楼门口挥手,路灯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紧紧的。我忽然觉得,当年在元宝山签下的那张假条,大概是我这辈子签过的,最划算的“违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