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悄悄屯粮(2 / 2)

买了三四千斤的米面跟各色杂粮,约莫够一大家子人吃上两年的粮食。

摆在外面的大洋花了差不多五六百块,基本上等于伤筋动骨了。

这让家里的财务总管李水仙女士,念叨了好几次:“你们爷俩真是脑袋有坑,哪有这么屯粮食的,买上三五个月意思意思就得了。

再说了等到明年夏收的时候,老家那边还给送来六七百斤的租子呢!

再加上秋天那茬粮食,没必要屯那么多!”

杨福平心想,等新粮进来了开始吃掺着吃就行了,反正隔上一年,保存的好的话,口感都差不多。

(粮种没有改良之前,即便是精耕细作一亩地的小麦产量大概也就200斤左右,国统区收的各项田税粮税折成粮食差不多一百斤左右。剩下的地主跟佃农再分。一般都是地主四,佃农六。)

手里没钱心里就发慌,杨远信不知道家里还放了多少,但估摸着应该见底了。

想了想,二十六晚上支开他娘之后问杨远信:“爹,不行我再往外拿点儿?”

杨远信想了想:“暂时用不着,我前段时间收的二百块儿大洋还没动呢,你娘手里约莫还有点儿,等缺了我再跟你说。”

爹娘心里有数,杨福平就没多问。

年前剩下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飘出来了食物的香味。

二十七上午,隔壁吕婶子过来问:“嫂子,您家里的杂拌儿买了没有,要是没买,让福安领着我们家这两个去南货铺子转一圈儿?早前买了几斤,还没过年呢,都让仨孩子给吃完了!”

(杂拌儿,就是用各种干果,比如花生、胶枣、榛子、栗子跟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杂拌里干果上带皮儿,高级的杂拌儿里干果光是仁儿!)

李水仙一拍脑门:“我说呢,怎么少点儿东西,福平跟福安大了之后,也不问我要了,这俩小的,估计还没明白过来,行吧,让福安跟着去,玉娟还跟着去吗?”

吕婶子家里连个帮手都没有,过年只能抓着闺女跟林老师上手:“出去啥啊,家里卫生还没收拾完呢,让那俩人出去,也能腾出来干活的地儿,不然干点儿啥都喊娘。”

李水仙喊福安:“去,带俩弟弟去买点儿杂拌儿去。”

说着估算着掏了几张票子打发小儿子去逛街,然后继续跟吕婶子在门口嘀咕,什么老爷们儿多自在,天天酱油瓶子倒了都不扶,过个年给家里女眷累的腰都直不起来······

基本都是吕秀玲在说,李水仙时不时的应和。

这让出来进去的杨福平听的脑袋“嗡嗡嗡嗡”

实在没忍住,打断道:“今年的馒头怎么蒸?”

这下说到了两位家庭主妇的专业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