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陈宇战队的发展(1 / 1)
车载终端屏幕上的【外部请求接入】提示仍未消失,沈逸的手指悬停在拒绝键上方,指尖微微用力,却没有按下。他调出系统后台,将该节点标记为“高潜力观察目标”,随即启动“碎片收集兑换”模块中的“行为轨迹回溯”功能。界面闪烁,消耗50点人气碎片后,一条淡蓝色的数据流自终端底部缓缓升起,开始逆向追踪请求来源。
三组缓存IP在虚拟地图上依次亮起,路径呈环形回溯,最终交汇于地下赛圈的两个常驻直播节点。沈逸目光微凝——这两个节点曾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三次接入陈宇战队的非公开赛事转播流。更关键的是,其中一次数据缓存记录中,出现了“狂龙”战队后台操作日志的加密片段,时间戳与本次请求仅相隔十一分钟。
他关闭推演界面,将数据导入离线存储区,顺手切断物理联网模块。系统自动记录下此次行为的分析结论:【关联行为模式匹配度:67.3%】。这不是偶然试探,而是有目的的技术摸底。对方试图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夜莺”战术模型的底层逻辑,甚至可能已在内部进行局部复刻。
沈逸靠在座椅边缘,终端屏幕转为暗色。车队仍在行驶,窗外霓虹流动,车内一片静默。林悦已入睡,呼吸平稳。他没有唤醒任何人,只是将一份加密简报推送到核心队员的私人终端,标题为《近期外部数据活动分析》,内容仅包含陈宇战队最近五场赛事的基础胜率与战术分类统计。
——
次日上午九点十七分,电竞论坛“苍穹战报”首页突然被一条视频顶上热搜。标题为:“狂龙暴起!8分17秒碾压星火,新战术体系成型?”视频内容是一段未经剪辑的区域资格赛实录。画面中,陈宇操控的角色“狂龙”率先突进,技能衔接毫无停顿,三秒内完成控制链锁定,配合两名队友在敌方阵型尚未展开时便完成分割包围。整场战斗节奏如机械齿轮咬合,精准到毫秒。
沈逸在私人终端中调取该视频,同步接入“策略模拟空间”。系统开始逆向拆解其战术结构。结果显示,该战队的进攻模式已脱离传统“黑莲花”式的强压快打,转而采用“诱导-分割-集火”三段式推进。第一阶段故意暴露侧翼破绽,诱使对手集火;第二阶段利用地形遮蔽完成包抄;第三阶段则由陈宇本人担任主控,以极短冷却技能链强行打断敌方反打节奏。
这套路数,与沈逸在新手期使用的“假退真袭”战术存在高度相似性,但执行效率提升了近四成。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团队走位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预判协同特征,仿佛所有成员都能提前知晓敌方下一步动作。
他调出“潜力挖掘预警”模块,设定“陈宇战队”为监控关键词。系统立即反馈:该战队在过去三周内参与六场小型赛事,五胜一平,胜率92%,场均压制时长超过7分40秒。每场比赛结束后,其官方账号都会发布一段长达十分钟的战术复盘视频,内容详尽,逻辑严密,已被数千新人玩家收藏学习。
沈逸关闭数据面板,指尖轻敲终端边缘。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系统性进化。对方不仅在研究他,还在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预判体系”。
——
中午十二点零三分,战队群内弹出一条链接。林悦转发了一篇题为《新王崛起?“狂龙”能否终结“夜莺”神话》的评论文章。文中指出,陈宇战队的战术革新已引起职业圈关注,多家二线俱乐部表示愿与其展开友谊赛交流。文章末尾抛出疑问:“当‘夜莺’的系统优势被逐步解析,真正的竞技公平是否还能维持?”
群内短暂沉默。三分钟后,一名队员私信沈逸:“他们是不是已经拿到我们的一些数据?要不要调整战术库?”
沈逸未回复。十五分钟后,他发起一场仅限核心成员加入的闭门语音会议。会议持续十四分三十八秒。
“他们强。”沈逸的声音在频道中响起,“但还没触及核心。”
他同步投送了一份对比图谱:左侧是陈宇战队最近一场胜利的技能释放序列,右侧则是“夜莺”战队在展会演示中的原始推演路径。两者在节奏分布上确有重叠,但关键差异在于——陈宇战队的决策节点依赖经验模型,而“夜莺”的每一步都基于百万次模拟的最优解。
“他们在模仿表象。”沈逸说,“但我们打的是底层逻辑。”
他调出“隐藏身份加持”模块中的“战略预警”子系统,输入“狂龙”作为长期监测目标。系统弹出确认框:【目标锁定成功,当其实力评级进入甲级联赛层级时,将自动推送应对方案】。
会议结束前,他补充一句:“不要回应任何舆论。我们的回应,只在战场上。”
——
下午四点二十九分,沈逸重新接入“策略模拟空间”,将陈宇战队的最新战术数据导入隔离区。系统开始进行对抗推演,设定初始条件为双方实力均衡,环境随机生成。第一轮推演耗时八秒,结果:陈宇战队胜率38.7%。第二轮加入“观众情绪波动”变量,模拟大型赛事压力环境,胜率降至31.2%。第三轮引入“隐藏身份加持”被动增益,对方胜率进一步跌至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