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知青旅和金三角(1 / 2)

王框叹了一口气,解释道:

“60年代后期,国内报纸和电台上曾大力宣传的缅共武装革命的事迹。部分国内年轻人还曾凭着一时冲动搞“国际支左”。68年以来,国内报道对缅共不再提及,其后发展情况也不为大众所知。”

当缅共在经济上捉襟见肘、陷入困境时,一些人提出利用鸦片贸易解决经费来源。缅共领导人政治威信此时已大幅下降,无法约束下属,最后只好妥协。

棉店四个军区乃至一些游击队看到毒品的巨额利润,也纷纷经营此道,获利后留为单位小金库或者直接收入私囊。经商后造成“枪——钱”结合,变成无法控制的一个个独立王国。”

赵国强道:

“虽然缅共堕落让人心痛,但是好像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吧?难道你王大社长想当禁毒先锋?”

王框喝了一口茶水说道:

“扫毒那是缅店政府的事情,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另一个事情!”

“那您继续说!”

“前面说过了,国内有一群被输送到云南的知青,怀着切·格瓦拉一般的骄傲,加入了缅共,1968年1月1日,缅店共产党在中缅边境孟古建立了东北军区。自此,那个50年代初因革命失败而销声匿迹十多年的缅共,竟然又复活了。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支援这支武装被我国认定为对“共产主义事业”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

孟古河,中缅两山间夹着的一条小溪,宽不过10米,却还得脱鞋卷裤腿涉水而过,凡是投身缅共的龙国志愿者都要在此偷偷涉过此河,因此被称为“裤脚兵”。

新兵队里没有一个缅店人,完全是知青世界,大家互报校名,立马打成一片。这些裤脚兵就组成了知青旅。

知青旅大约有五千人,分为四个营一个连,而且每个营还各有特色。

303特务营,老高三知青较多,都颇有书香子弟风度,被称为“秀钉子营”。

3031营,华侨知青和昆明知青各半,昆明知青中又以在瑞丽下乡的知青为主,他们背倚瑞丽江,在自己家门口打仗,被称为“门坎猴”。

3032营,大多数都是川蜀人,他们特别能喝酒,人人的性格都被熏陶得和60度的老包谷酒一样火爆刚烈,俗称“火枪营”。

3033营的昆明知青常年累月钻山沟打游击,都是些不修边幅,神头二五的老兵油子,被称之为“痞子营”。

一个连是娘子连,里边有百十号小姑娘,她们要么抬着伤员,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高射机枪,和男人们一样冲锋在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