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偶遇钱小珍(1 / 2)
七十年代末期,新市作为祖国南部沿海最大的城市,发达程度至少早于内地五六年的光景。
尤其是,与香江往来逐渐密切后,各种外国货、香江货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市市场。
一进门,花诚忙不迭地向她介绍。
“这华侨商店有三层。一层是生活用品区,二层是服装鞋帽,三层是电气设备。你想先逛哪一层?”
“那就先从一层看起吧。”
“好。”
钱莱真的大开眼界了。
她没有想到,新市在七十年代末就能有如此大面积的外贸商品市场。而且看起来,交易频繁,很繁荣的样子。
这里的消费水平并不低。
一个国外的压力水壶,价值大概两三百。可当时,在南城,像钱建刚这样老资历的车间主任,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四十五块六毛八。
按这样计算,买一个压力水壶,得需要钱建刚不吃不喝攒上半年。
何况,除了大团结,买商品还需要外汇券。
可这外汇券并不是普通群众分分钟能够攒够的。
放眼看看这一层大堂,几乎每个柜台都有人在交易,像是毫不在意价格。
“诚哥,新市人民消费力这么强劲么?”
花诚早就等着她问这个问题似的,笑了笑:“这华侨商店为什么要建在使馆区,是有道理的。
起初,华侨商店的大多数购买者都是各国领事馆工作人员及家属。
他们本身工资就高于本地人,外汇券更是他们自带的福利。所以,他们这类人群是不会太在意价格的。
后来,因为外贸货设计时髦、质量又好。逐渐客群变大。
本地的一些富裕家庭,也越来越喜欢来这里购买。
就拿你说的纸尿裤和女性用品来说吧。大多数购买者都是在国外见过或者使用过,才找到了华侨商店来购买。
普通人家哪里用得起十几块一小包的纸尿裤?
尤其是小孩子的纸尿裤。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还是用废旧的秋衣秋裤给孩子当尿芥子,对吗?”
他说的的确有道理。
若是这么看来,想要将纸尿裤打响名号,可以选择华侨商店。
但是如何让购买者,认这个新牌子需要仔细思量。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而另一边,要想薄利多销,进入普通商场,则还要花大力气,让消费者从“尿芥子”的观念,逐渐认可“纸尿裤”。
这个过程或许更长。
“看来,我们要先想好产品定位才行。”
“当然,这是第一步。”
花诚觉得这个女孩很聪明。只要自己稍微点拨几句,她自己就能发现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