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一张一弛(1 / 2)
夏日炎炎,蝉鸣不断。
果树下,石桌前,二人相对而坐,气氛融洽……
朱载坖笑问道:「宫中的那部《大明轶闻录》,想来就是出自先生了?」
「不错,」李青颔首,「不过看看也就得了,旨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不要奉为圭臬。」
「呵呵……先生这麽说,就太过自谦了,孤闲暇之时常拿来阅览,获益颇丰啊。」朱载坖正色道,「理当奉为圭臬。」
李青微微摇头,轻叹道:「不一样了,时下的臣子较之以前,进化了太多太多,大明轶闻录已经不适用现在的生态了。」
「?」
「莫说严嵩徐阶之流,便是高拱丶张居正这些还算不得身居要职之人,其水平都完虐以前的尚书之流。」李青说道,「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时下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其水平自然远高于前人。」
朱载坖轻松的神情变的凝重,问道:「差距很大吗?」
「当然很大。」李青说道,「一方面是总结前人教训的原因,一方面是你父皇的原因,太祖太宗大开大合,仁宗宣宗中正平和,英宗中宗进退有据……真要说起来,至成化朝以前,臣子并没怎麽进化,可到了成化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朱载坖皱眉道:「也就是说直至宪宗开始,大明的臣子才有了长足进步?」
「嗯。」
「具体原因先生可否说一说?」
李青叹道:「其实也没什麽好说的,也就两点,一是传奉官,二是西厂,宪宗皇帝这两手下来,等同于在制度上彻底掀了桌子。」
「不经吏部,不经选拔,由皇帝直接任命,直接架空了内阁和六部,因此有了纸糊三学士丶泥塑六尚书,最为典型的就是内阁的万安大学士,再加上西厂的绝对强势,以至于群臣连反抗都是有心无力,也就是此举,让群臣真正有了切肤之痛,君权臣权的拉锯战,陡然增速……」
「时至弘治朝,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缓解,孝宗的仁厚与宪宗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加之强势的宪宗解决了诸多棘手问题,更衬的孝宗皇帝『和蔼可亲』,这个阶段,群臣没有进化,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了。」
「当然了,这里的退化指的是放松了警惕,非是臣权弱了,相反,弘治一朝下来,臣权得到了暴涨。」
「到了正德皇帝上位之时,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学孝宗,二是学宪宗,学孝宗的话,臣权会继续暴涨,学宪宗的话,又会让群臣再次感受到切肤之痛,继而进化……」
朱载坖醍醐灌顶,喃喃道:「难怪有了刘瑾张永等八虎,还有内行厂……武宗最终还是学了宪宗皇帝,原来如此。」
这一刻,朱载坖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大伯好感倍增。
李青颔首,继续说道:「之后就是你父皇做皇帝了,历经正德一朝再次的切肤之痛,君臣矛盾达到了顶点,恰逢你父亲又是小宗入大宗,且还年纪尚轻,于群臣而言,这可是个绝佳的机会!」
朱载坖愤懑道:「所以杨廷和等人才那般刁难父皇,就是逼迫父皇低头丶妥协,他们好作威作福,还逼迫父皇不认献皇帝……这爷俩可真是混帐,得亏遇上的是父皇,若换别的皇帝,他们父子能得善终才怪。」
受父皇影响,朱载坖对杨廷父子,也是恶念满满。
李青等他发泄完愤懑,才道:「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你可以愤懑,但不能狭隘。」
朱载坖怔了怔。
「站在你父皇这个受害者的立场,杨廷和父子确实可恶,可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杨廷和父子也未必错了。」
朱载坖闷闷道:「就杨廷和当时的行径,说是羞辱君上都不为过,还……不算错了?」
李青笑了笑,说道:「在当时那个特殊的阶段,单就论臣权,杨廷和可称得上我大明第一权臣。」
「正德皇帝骤然驾崩,国无君主,杨廷和以臣子之名,行皇帝之权……纵观历史,也鲜有人能比拟他当时的权势。」
「可你真就觉得杨廷和能够为所欲为,百无禁忌,一呼百应?」
朱载坖怔了下,沉吟道:「先生是说张太后?」
「张太后是一方面,还有来自群臣的压力。」李青说道,「苦正德久矣的群臣,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怎会放过这个机会?那般情势,杨廷和只能那般做,再者说来,你父皇虽是皇明祖训下的合法继承人,可皇明祖训如何理解……还不是百官和张太后说了算?」
「正德皇帝不是下了遗诏吗?」
「不错,可遗诏也可以是假的,亦或没有。」
朱载坖默然。
「当时先生……?」
「我恰巧不在。」
「……好吧。」
李青说道:「杨廷和是有诸多不对之处,可换个角度想想,人家至少保证了大明的皇权平稳过度。再说回认皇考之事,从法理来说,杨廷和并不为错,之后杨慎亦然,不然,杨慎一个小人物,也万无法掀起那麽大的风浪,当然了,国子监丶翰林院的人或许是头脑发热丶书生意气,可暗中推波助澜之人,却并非只是为了法理……这才是杨廷和父子在那般情况下,还可以功成身退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