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时代脉搏,面粉换来的生产线(1 / 2)

林晚秋的惨败,对于建国集团这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而言,仅仅是履带下被碾过的一块小石子,甚至没能让它产生一丝一毫的颠簸。

真正的挑战,来自内部。

“爹,这是上个月的生产报表。”

总经理办公室里,苏秀云将一份文件递到了江建国面前,秀丽的眉毛微微蹙起,“我们的‘野生壹号’系列,市场反响太好,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夏天。但是……我们的生产力,已经到极限了。”

江建国点了点头,他对这个问题,早已心中有数。

苏秀云说的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困境。

八十年代的中国,国门初开外汇储备极其珍贵,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像这种非必要的民用消费品生产线,想要获得进口许可难度不亚于登天。

然而,江建国听完,脸上却没有丝毫的为难之色。

他只是用手指,轻轻地敲击着桌面,那双深邃的眸子,微微眯起,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他的脑海中,一幅幅只有他自己能看见的前世画面,如同老旧的电影胶片缓缓地开始播放。

……

那大概是在他重生前的几年,也就是1992年左右。

他曾看过一期省台的经济新闻专题报道。

报道的主角,是本省的工业骄傲,一家拥有着数万名职工的庞然大物——红星钢铁厂。

然而,这头曾经的工业巨兽,在九十年代初的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滞销,连给工人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当时的厂长,一个姓孟的铁腕人物,为了带领工厂走出困境,四处奔走,好不容易从上面争取到了一个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准备引进一条西德的先进特钢生产线。

项目是好项目,但钱却成了最大的难题。

为了稳定人心,留住那些技术骨干,孟厂长想尽了办法。

他知道,对于那个年代的普通工人家庭来说,什么奖金荣誉都比不上一件最实在的东西——粮食。

于是,这位铁血厂长,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有些“不务正业”的决定。

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甚至挪用了一部分本该用于技术改造的宝贵资金,只有一个目的——搞粮食!

搞好粮食!

让全厂几万名职工和家属,能吃上一顿饱饭,过上一个好年!

而最关键的记忆碎片,也随之浮现。

那篇报道中曾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

红星钢厂的仓库里,一直闲置着一张早年间通过部委协调,从一家倒闭的兄弟单位“支援”来的轻工业生产线进口许可证。

这张对他们而言毫无用处的废纸,最终被那位孟厂长,拿去跟一家国营面粉厂,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易货交易”。

他用那张许可证,换来了整整一个专列的——优质面粉。

……

“爹?爹?您在想什么?”

苏秀云的声音,将江建国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江建国缓缓地睁开眼,那双深邃的眸子里,闪烁着如同老谋深算的猎人般,智珠在握的璀璨光芒。

“秀云。”

他微笑着说道,“你去准备一下。”

“准备什么?”

苏秀云有些困惑。

“山人自有妙计。”

江建国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吩咐道,“你照我说的做就行。另外,让李虎去帮我办一件事。动用所有关系,给我弄一张去省城红星钢厂的参观介绍信并且帮我约一下他们厂的一把手——孟建军厂长。”

她知道,她的这位公公,又要开始用一种她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去创造新的奇迹了。

……

三天后。

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迎着北方的寒风,缓缓驶入了那座充满了重工业气息的省城。

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煤烟味。

道路两旁,是高耸的烟囱和巨大的厂房,不时有满载着矿石和钢材的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卷起一阵尘土。

这里,就是共和国曾经的工业心脏之一。

而红星钢铁厂,便是这颗心脏上,最大的一条动脉。

江建国和苏秀云,在钢厂门口,出示了介绍信后,被一名干练的办公室干事,带到了厂长办公室。

办公室很大,但陈设却很简单,充满了七八十年代国营单位的鲜明特色。

褪色的木地板,巨大的办公桌,墙上挂着“鞍钢宪法”和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

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刚毅,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但腰杆却挺得笔直的男人,正站在窗前,皱着眉头,看着窗外那片热火朝天,却又透着几分暮气的巨大厂区。

他,就是红星钢厂的传奇厂长——孟建军。

“孟厂长,建国集团的江董事长来了。”

干事小心翼翼地汇报道。

孟建军缓缓地转过身,用一种带着几分审视和不耐的目光,打量着江建国。

他听过这个名字。

一个靠着种菜和卖罐头,在短短几年内就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家。

他敬佩这种人的闯劲,但骨子里,他这种搞了一辈子重工业的“国家队”老干部对于这种“投机倒把”的民营小老板,还是带着几分根深蒂固的轻视。

“江老板,你好。”

孟建军的语气,不咸不淡,“我最近很忙,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你有话,就请直说吧。”

江建国毫不在意他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态度。

他只是笑了笑,对着门外早已等候着的李虎,轻轻地招了招手。

李虎和另一名护卫,扛着两个沉甸甸的巨大麻袋,走了进来“砰”的一声,放在了地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