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采访事件(1 / 2)
记者名字叫布吕肯,三十出头,穿着花格伊夫圣洛朗衬衣,大黑框眼镜,大鬓角,看起来像约翰列浓。
他笑着说父亲以前是驻华外交官,自己从小在北京长大,在那里读的书。后来又跟父亲去南京呆过两年:“孙先生,你可以叫我阿布。”
外国的阿布实在太多了,后世最有名的是阿布哈莫维奇,另外电影《红海行动》里也有个阿布,死得极惨。
费加罗报历史悠久,根据古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名,二十年代创刊后,就成为法国人案头必读报刊。只二战的时候停刊了几年,但四四年的时候复刊,竟在上面刊登了戴高乐将军的报道,在巴黎引起了轰动,让占领法国的德军无可奈何。
报刊一向以针砭时弊闻名,观点犀利,是反对党的大本营。
其座右铭是“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后世被公知们用烂了的一句话。
刚才密特朗先生和孙朝阳亲切握手,说了好一段话,布吕肯立即意识到这是重大新闻热点,第一时间就利用自己语言上的优势凑过来套近乎。
看到有国外记者来采访,又知道是如此大报,领队老符也紧张起来,亦步亦趋跟着,生怕孙朝阳脑子一热,说出不得体的话来,搞出风波。
看到他担心得脸都绷紧了,孙朝阳心中翻了个白眼,暗想:老符你也是的,我孙朝阳又不是疯子,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放炮。出了事,最后倒霉的还是我自己,智者不为。我是喜欢跟大伙儿开玩笑,那不是活跃气氛吗?
接下来的采访按部就班一问一答。
阿布问孙朝阳这次中国作家访问团来法主要任务是什么,孙朝阳回答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只有交流才能了解彼此,只有了解才能互相理解,才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国是东方文明中心,法国是欧洲文化中心,两国友谊源源流长。两种文化碰撞交流,必定是一大盛事。
阿布又问孙朝阳对法国文学有了解吗,尤其是当代法国文学。孙朝阳回答很了解,他就是读萨特和加谬的书长大的,虽然两位大师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上闪烁。如今还在世的法语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写出过《第二性》的波伏娃和《情人》的杜拉斯。
波伏娃很传奇,她是现代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年轻的时候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大文学家萨特交往过很长一段时间。萨特还向她求过婚,可惜被拒绝了。女权运动嘛,追求的是自由和不婚不育。
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化巨人,曾经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老先生拒绝领奖,说这个奖和他的思想理念不合。其实,萨特内心中挺鄙视诺奖的。
和波伏娃交往时的萨特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没有成名,穷得要死。波伏娃的父亲就不愿意了,找到萨特,勒令他们分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