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扶贫办的蛀虫(1 / 2)
杭市扶贫办的档案室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周志高捏着黄胜球的扶贫款发放清单,指尖划过“大米50斤”“菜籽油10升”的字样,下面的签名笔迹歪歪扭扭,像一群营养不良的蚂蚁。
老郑举着紫外线灯照向纸面,“孤寡老人王桂英”的签名处突然显出荧光,这是伪造签名时常用的特种墨水,遇紫外线会显色。
“这老东西的手法比史中禾还阴。”老郑指着清单上的金额,“上面拨的一千万,他用八十万买了临期油米,开的发票却是三百万。”
“剩下的九百二十万,六百万进了自己腰包,三百二十万变成了某些领导办公室的红木家具,家电等。”
技术科恢复的银行流水在屏幕上滚动,黄胜球的账户像个貔貅,只进不出。
某笔五十万的转账备注是“办公用品”,实际流向了某奢侈品店,消费记录显示“男士腕表一块”,型号和省民政厅厅长手腕上的那块一模一样。
“更绝的是这个。”小王调出黄胜球的扶贫日记,扉页写着“为民服务,初心不改”,里面却记着“李寡妇家的补助金可扣三成,她儿子在外地打工”。
“张瞎子的危房改造款能压就压,反正他看不见进度”。
最触目惊心的是页涂鸦,画着个穿官服的人把钱袋子往怀里塞,旁边的乞丐饿得只剩骨头。
周志高突然注意到日记里反复出现的名字“赵处”。
每次拨款到账后,必有“拜访赵处”的记录,后面跟着金额不等的数字。
“查这个赵处。”他的声音冷得像冰,“能让黄胜球啃了十三年扶贫款还稳如泰山,后台绝对不简单。”
暗访组传来的视频里,黄胜球正给五保户发油米。穿中山装的男人笑眯眯地给老人递油桶,镜头拉近才发现,桶底的生产日期已经过期半年。
“老人家放心吃,这是国家的心意。”他转身对随行记者挤眼睛,“记得写‘扶贫干部亲力亲为,弱势群体倍感温暖’。”
视频里的老人颤巍巍地摸着油桶,浑浊的眼睛里没有感激,只有麻木。
周志高认出她就是清单上的王桂英,去年冬天在寒风里守着倒塌的土坯房,手里捏着张被雨水泡烂的补助申请,上面的签名正是黄胜球伪造的那个。
“这不是扶贫,是吸血。”周志高把视频暂停在老人皲裂的手掌上,“史中禾是明着作恶,黄胜球是披着人皮的畜生,他让老百姓觉得,国家给的温暖就只有这点油米。”
老郑递来份孤儿名册,有七个孩子的助学金连续五年“发放到位”,但福利院的记录显示,他们从未收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