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龙兴故地寻根脉,中州沃野定新基(1 / 1)

民生日报对光武帝南巡的详尽报道,如春风般席卷全国。这背后,离不开社长嘉平郡王王锦焕的全力推动。作为太皇太后张嫣之子,王锦焕深知此次南巡意义非凡,不仅安排了最精锐的记者团队全程跟随,更是放下社务,亲自陪同御驾。他明白,光武帝此行,既是视察,更是向天下宣示“工技兴国、商贸惠民”国策的决心与路径。每一篇报道,都力求真实、鲜活,将皇帝的务实、工业的脉动、民生的点滴,传递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光武帝私下所言:“要让百姓看到朕所见,听到朕所闻,知朕所思,上下同欲,方能共兴大明。”

结束了在临清紧张而富有成效的视察,光武帝并未选择更快捷的火车,而是做出了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决定——乘坐刚刚由大明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不久的新型大巴车,前往河南卫辉府。几十辆崭新、宽敞、涂装着皇家徽记和“大明制造”字样的大巴车,组成了一支特殊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行驶在连接山东与河南的、由工部新近拓宽的“鲁豫大道”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宣告:帝国的工业血脉,正通过这些钢铁造物,延伸向广袤的国土。

车轮滚滚,窗外掠过的是初春时节略显萧瑟却又蕴含生机的华北平原。光武帝坐在首车靠窗的位置,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村庄,神情沉静。皇后乌兰图雅陪伴在侧,内阁首辅王紫涵、山东巡抚崔宛如(她将陪同至河南边界)、临清知府马腾飞以及王锦焕等人分乘前后车辆。这支庞大的车队,象征着帝国中枢对河南这片饱经沧桑土地的深切关注。

车队抵达卫辉府时,河南巡抚张庆伟、卫辉府知府李天学早已率领地方官员在城郊大道旁恭迎。张庆伟,开国元勋、前军机大臣张名镇之子,年富力强,眉宇间带着其父的刚毅,举止间又多了几分新政历练出的干练。李天学,作为永昌二十五年的进士,又是传说中那位传奇女子李师师的娘家人(此乃皇室秘辛,鲜有人知,但光武帝自是知晓),举止儒雅,目光中透着精明。两人上前大礼参拜,光武帝亲自扶起,温言道:“二位爱卿辛苦。朕此来河南,非为观景,乃为寻根问政,体察民瘼。”

皇帝并未在府城多做停留,稍事休息,便在张庆伟、李天学及卫辉府主要官员的陪同下,直奔此行的第一个核心目的地——黑风荡。

黑风荡,这个在帝国开国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此刻静静地卧在卫辉府北部的丘陵之中。当年,永昌帝(光武帝之父)在开封滔天洪水中侥幸逃生,于此地落草,诛杀为祸一方的悍匪“胖孩”,以此为根基,收拢流民,开荒屯田,兴办作坊,整军经武。这里,是永昌帝从草莽走向王者的起点,是光武帝父辈们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圣地。车队沿着新修的盘山路蜿蜒而上,最终停在了一片开阔的山谷前。谷口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三个苍劲大字:“黑风荡”。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在张庆伟和李天学的引导下,光武帝一行踏入了这片“龙兴之地”。映入眼帘的并非繁华的城镇,而是一个刻意维持着旧貌的、规模不大的根据地遗址。许多建筑明显经过了精心修缮,但都保留了初创时期的简陋和实用风格。

* **聚义堂:** 这是黑风荡的核心,一座用巨大原木和夯土搭建的大厅。厅内陈设极为简单,正中是永昌帝当年坐过的粗糙虎皮交椅(与临清大将军府那把不可同日而语),四周是长条木凳和几张磨损严重的木桌。墙上挂着当年手绘的简陋地图、锈迹斑斑的刀枪和几面残破的旗帜。光武帝肃立在堂中,手指轻轻抚过冰冷的原木柱子,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父辈们在此议定方略、歃血为盟的热血与决绝。乌兰图雅皇后亦被这份质朴的坚韧所打动。

* **农场与鸭场:** 山谷中的土地被开垦成整齐的梯田,此时冬小麦已返青,绿意盎然。旁边一个不大的池塘,便是当年赖以解决肉食和蛋类的鸭场旧址。李天学介绍道:“陛下,此地虽小,却是当年数千军民的口粮根基。永昌爷在此推行‘军民一体,屯垦自足’之策,为日后大业奠定了粮秣基础。”光武帝蹲下身,仔细查看麦苗长势,点头道:“民以食为天,军无粮则溃。先帝深谙此道。”

* **黑风荡小学:** 一座由几间茅屋改造的学堂,是当年永昌帝为军中子弟和流民孩童设立的启蒙之所。简陋的黑板上还残留着模糊的字迹,桌椅板凳都带着手工打造的痕迹。光武帝感慨道:“兴学育才,乃百年大计。即便在最艰难之时,先帝亦不忘启迪民智,此等远见,令人钦佩。”

* **炸药厂、钢厂、军械厂旧址:** 这些才是黑风荡真正的“硬实力”体现。几处依山挖掘的窑洞或搭建的简陋棚屋,便是当年生产火药、土法炼铁、打造简易武器的地方。设备极其原始——土高炉、石碾、铁砧、手摇钻床……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硝烟和铁锈的气息。张庆伟指着那些锈迹斑斑的工具说:“陛下,正是依靠这些简陋之物,黑风荡的义军才武装起来,剿灭四方匪患,最终拥有了对抗建奴的初始力量。后来永昌爷移驾临清,工业重心随之转移,此地便作为‘创业圣地’保留原貌,以警后世,创业维艰。”光武帝看着那些原始的炼钢炉渣,想象着父辈们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万难的情景,心潮澎湃。他对随行的工部官员道:“科技日新月异,临清之厂已用上电炉、精密机床。然此间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永不可丢!当勒石铭记,令后世工者知来路之艰,守创业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