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贵族学子(2 / 2)

一等:五百两(“天朝上宾”级);二等:四百五十两(“藩国菁英”级);三等:四百两……直至第十等:五十两(“勤勉向学”级)。

等级评定标准语焉不详,但审讯中多名吏员供认,等级高低往往与“引荐人”身份、初次“拜会”学官时奉上的“土仪”价值、乃至肤色(白人普遍高于黑人、南洋人)密切相关。

家境清贫?几乎无人审核!一个来自波斯富商之家的学生,因其父“慷慨”捐赠了学校一座喷泉雕塑,竟连年获得一等补贴!

* **南直隶大学:** 稍“简略”些,分 **“八军级”**(取“勇冠三军”之意,实为笑话)。

最高“上将军”级:五百两;次之“大将军”级:四百八十两;直至“伙头军”级:八十两。

其评定更“随性”,学监、教授乃至有些门路的学长,都能施加影响。

一份供词显示,一名暹罗(泰国)王子,因在一次校际马球赛中为南直隶大学队“贡献”了一匹名驹,便被破格擢升为“上将军”级。

* **扬州大学:** 最为“创新”,搞出了 **“十二生肖轮转补贴法”**!

每年对应一个生肖,该生肖年出生的番邦学生“基础补贴”自动上浮一成!再叠加“学业评定”(走过场)、“品德表现”(看贿赂)、“文化融入度”(看是否常逛青楼、会说扬州俚语)等“加分项”。

一个来自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仅仅因为属相是当年的“值年太岁”龙,且会唱几句扬州小调,便被评了个“青龙”级(等同于五百两)。

家境?无人问津!

2. **补贴资格确认:潜规则横行,审核形同虚设:**

政策中“家境清贫、无力承担”的核心标准,在执行中沦为最大的笑话和寻租空间。调查组发现:

* **“引荐信”大于天:** 拥有大明高官、藩属国王室甚至知名学者“引荐信”的学生,几乎百分百获得补贴,且等级不低。至于引荐信是真是假,引荐人是否收受好处,无人深究。

* **“土仪”敲门砖:** 初次报到时奉上的“见面礼”价值,直接决定了官员的第一印象和后续补贴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