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混着稻花的香气(1 / 1)

凌霄注意到预警区都标注着 “深层采矿区” 的字样。“那里的地脉被破坏得太严重了。” 他调出矿区地质资料,“过度开采导致地脉断层,共生菌群无法形成完整的能量循环。”

苏芮突然想起村民说过的话,十年前有三家矿业公司在华北平原进行深层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塌陷。“我们得去那里。” 她将地质日志塞进背包,“光桥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菌群环境,断层处的地脉可能需要外部干预才能重建连接。”

出发前,他们去山腰告别那株植物。凌霄轻轻摘下一片即将枯萎的花瓣,花瓣在他掌心化作金色粉末。“这是菌群的孢子。” 张教授递来一个特制容器,“或许能在华北派上用场。” 植物的叶片轻轻拂过苏芮的发梢,像是在无声地嘱托。

车子驶离村庄时,他们看见光桥正将能量注入田间的稻穗,沉甸甸的谷粒泛着健康的光泽。年轻助手举着相机追出来,镜头里,他们的车影与光桥、稻田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记得把华北的故事也带回来!” 他的喊声被风送进车窗,混着稻花的香气。

华北平原的废弃矿区像一块巨大的伤疤,裸露的岩层在烈日下泛着灰白。凌霄将孢子粉末混入特制的营养液,通过无人机撒向断层带。苏芮在地脉能量最弱的区域安装监测装置,仪器屏幕上的红色波纹剧烈跳动,像是痛苦的呻吟。

三天后,第一批共生菌群在断层边缘扎根,却很快被残留的化学物质杀死。苏芮看着监测数据里迅速归零的绿色曲线,指尖在地质日志上划出深深的刻痕。“它们需要更强大的载体。” 她忽然想起矿洞植物的超导晶体,“我们得培育出能抵抗化学污染的共生体。”

凌霄带着土壤样本赶回实验室时,发现张教授正对着显微镜发呆。镜片下,从秦岭带来的菌群正在吞噬重金属颗粒,它们的细胞膜上浮现出与矿洞植物相同的晶体结构。“它们在进化。” 老教授的声音带着颤抖,“菌群和植物的基因发生了融合。”

这个发现像一道光,照亮了僵局。苏芮立刻设计出基因编辑方案,将超导晶体的基因序列植入华北本地的沙棘草中。当第一批改良沙棘苗被栽种到断层带时,紫色的花苞在第二天就绽放了,花瓣上的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能量波纹,所过之处,土壤里的重金属含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一个月后,华北平原的地磁异常消失了。卫星云图上,一条新的光桥从断层带延伸开来,与秦岭的光桥在版图上连成一线,像大地的血管在重新搏动。苏芮的地质日志里,“共生纪年第三十天” 的页面上,贴着一张沙棘花的照片,花瓣上的露珠里,能看见缩小的光桥倒影。

回到秦岭时,正值秋收。村民们在光桥笼罩的田地里收割稻谷,金黄的稻浪里,偶尔能看见发光的稻穗,那是与地脉能量共生的新物种。年轻助手的相机里,多了孩子们在光桥上追逐嬉戏的照片,他们的笑声惊起一群飞鸟,鸟群穿过光桥时,羽毛也染上了淡淡的金光。

凌霄站在矿洞前,看着那株植物已经长得比洞口还高,根系顺着光桥蔓延到山腰,在岩石上织成金色的网络。他取出从华北带回的沙棘种子,埋在植物脚下。苏芮翻开地质日志,新的标题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地脉新章 —— 共生纪年第一百天,光脉相连。”

共生纪年第一百五十天,一场罕见的雷暴席卷了黄土高原。苏芮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测站里,看着监测屏幕上疯狂跳动的数据流,眉头紧锁。光脉网络在雷电的冲击下剧烈震颤,原本稳定的金色光芒变得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断裂。

“能量波动幅度超过安全阈值百分之三十!” 年轻助手焦急的声音在观测站里回荡,他紧握着手中的记录笔,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凌霄快步走到地质雷达屏幕前,指尖在布满裂纹的屏幕上滑动,试图捕捉光脉网络的薄弱点。“沙棘根系的超导基因正在衰减,雷电产生的强电磁干扰影响了基因表达。”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眼底的红血丝见证了连续三天不眠不休的观测。

苏芮迅速翻开地质日志,哗啦啦的翻页声在紧张的气氛中显得格外清晰。“共生纪年第七十八天,沙棘与地脉能量的共振频率记录在这里。” 她指着其中一页的频谱图,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弧线,“我们需要调整基因编辑方案,加入抗电磁干扰序列。”

窗外,一道惨白的闪电划破夜空,将观测站照得如同白昼。刹那间,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远处断层带上的光脉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痕,仿佛大地的血管被生生撕裂。

“必须立刻补充基因序列!” 苏芮当机立断,抓起桌上的基因编辑设备,转身冲向观测站外。凌霄一把拉住她的手臂,将一件印有荧光条纹的防护服递了过去:“穿上这个,光脉裂痕附近的辐射强度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