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一定不会轻易放弃(1 / 1)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离心管在低温离心机里发出规律的嗡鸣,像某种永恒的心跳。凌霄盯着实时监测屏上跳动的绿色曲线,指尖在白大褂口袋里攥皱了那张刚打印出来的检测报告 —— 曦曦的肌酸激酶水平比上周又升高了 17%。
培养皿里的运动神经元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凋亡。这些被荧光标记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像濒死的萤火虫,每一次闪烁都在提醒他,血脑屏障不仅是人体最精密的防御系统,更是横亘在他与 ALS 之间的铜墙铁壁。
“凌博士,第三组小鼠的脑脊液样本检测完毕。” 助理小陈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托盘里的 EP 管凝结着细碎的霜花,“转铁蛋白浓度提升 23.7%,铁蛋白下降 19.4%,这是……”
凌霄猛地抬头,眼镜片反射着仪器的蓝光。他抢过检测板塞进读数仪,当数据曲线跳出来的瞬间,实验室里只剩下冰箱压缩机的嗡鸣。这组经过蛋白融合超级酶处理的小鼠,其脑脊液中 GDNF 的浓度达到了未处理组的 8.3 倍 —— 这意味着这种由他设计的嵌合蛋白,真的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在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间撬开了通道。
“重复实验,现在就做。” 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过去的七百三十天里,这样的瞬间出现过三次,但都在重复实验中化为泡影。ALS 模型小鼠的存活率曲线像一把钝刀,每次在他以为看到希望时,就会无情地砍下来。
冷藏柜里,贴着 “曦曦” 标签的样本盒静静躺着。那是半年前,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六岁女孩时取的血液样本。她那时还能勉强抬起手臂画画,现在却连吞咽都开始困难。她的父亲,那位曾经在手术台上救人无数的神经外科医生,每次来送样本时都会带上一幅曦曦的画,最近的一幅只剩下歪歪扭扭的线条。
第七次重复实验的数据出来时,凌霄正蹲在动物房的观察窗前。编号 734 的小鼠原本应该在今天出现后肢瘫痪,但此刻它正用爪子扒着笼子边缘攀爬,动作虽然迟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生命力。
“它的肌钙蛋白水平回升了 40%。” 小陈举着检测报告跑过来,眼镜滑到了鼻尖,“免疫荧光显示,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数量…… 比对照组多了近三成!”
凌霄没有动。他想起上周去病房,曦曦用眼球控制的仪器在屏幕上打出 “凌叔叔,星星会熄灭吗”。监护仪的滴答声里,她母亲背过身去抹眼泪的动作,比任何实验数据都更锋利地刺进心脏。
血脑屏障的破解难点在于,它对分子量超过 500Da 的物质几乎完全阻隔,而 GDNF 的分子量是 Da。传统的载体如脂质体或纳米颗粒,要么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要么会破坏屏障的完整性引发炎症。而他设计的蛋白融合超级酶,是将 GDNF 与一种能识别血脑屏障特异性受体的单链抗体融合,再连接上一段能短暂打开紧密连接的肽段 —— 像带着通行证的信使,既能被内皮细胞识别,又不会造成永久损伤。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函件来了。” 实验室主任推门进来,手里的文件袋沉甸甸的,“他们同意进行灵长类动物试验,但要求补充三个批次的急性毒性数据。还有,药企那边催得紧,他们想知道……”
“告诉他们,等我看到恒河猴的脑脊液数据再说。” 凌霄打断他,视线仍胶着在那只攀爬的小鼠身上,“我不会拿病人做赌注,尤其是孩子。”
曦曦的病情恶化比预想中更快。当凌霄接到医院电话赶到时,女孩已经用上了无创呼吸机。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曲线像惊涛骇浪中的小船,每一次起伏都揪紧人心。
“她昨晚突然呼吸肌无力。” 曦曦父亲的白大褂上还沾着消毒水的味道,眼底的红血丝像蔓延的蛛网,“神经电生理显示,延髓段的运动神经元凋亡速度加快了。凌博士,你的研究……”
凌霄看着病床上插着管子的女孩,她的眼皮微微颤动,似乎想说什么。他突然想起第一次见面时,她把画的星星贴在他的白大褂上,说要送给能让她重新站起来的人。
回到实验室,他在电脑前坐了整夜。屏幕上是蛋白融合超级酶的三维结构模型,那些缠绕的肽链像纠缠的命运。他调出所有实验数据,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在小鼠模型中,酶的半衰期只有 4.2 小时,这意味着需要高频次给药才能维持有效浓度 —— 这在人体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也许可以引入 PEG 修饰。” 小陈揉着通红的眼睛递过来一杯咖啡,“增加水溶性,延长半衰期,但可能会影响受体结合效率。”
凌霄猛地站起身,撞倒了身后的椅子。PEG 修饰会增加分子体积,但如果控制在 5kDa 以下,或许能在半衰期和穿透性之间找到平衡。他抓起笔在白板上演算,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时,上面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结构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