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朝野声讨佞臣党(2 / 2)

这一番运作,耗的何止是银钱。

赵锦年为求消息能快些传到,不惜动用安远侯府积攒数十年的人情,连当年曾受侯府恩惠的旧部、隐居的老臣,都被他一一请出相助,为温以缇说话。

墨风看着自家侯爷连日不眠,眼窝深陷仍在伏案写信,连珍藏多年的名家字画都拿出去打点,忍不住暗自心惊。

侯爷这是为了温尚宫,连侯府的老底都要拼尽了!

幸而,所有付出都没有白费。不过七八日工夫,各州府的声援便如潮水般涌回京城。

这般声势,远比苏青大把砸银钱换来的响动更沉、更有力从学界传来。

消息顺着运河传到江南,那些隐居书院、德高望重的大儒,那些执掌州府书院的山长,竟都动了容。

有人将他们的话抄录下来,贴在京城的显眼处,墨迹未干便围满了看客。

“温氏虽为女子,然其着述惠及万民。《耕方要略》教农夫辨土施肥,解饥馑之困。《疫中救民方略集》记防疫之法,护一方平安。《应急活法》更是字字贴心,救人性命。便是孩童读的《知味小语》,也藏着劝善向学的心意。”

更别提温尚宫在甘州任上,种种功绩,便是如今朝堂推行的养济院章程,细究根源,也是她当年在甘州试行的法子!

纸页被风掀起,大儒们的愤慨透过字迹传得真切:“我辈读书,所求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求不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如今这志向,竟在一位女子身上得见!可她呢?她为大庆耗尽心力,换来的却是奸人陷害、功绩被夺!”

“那些贪官污吏,只知争权夺利,视万民福祉为筹码,视贤才良吏为眼中钉。这般行径,对得起孔孟教诲,对得起陛下托付,对得起天下百姓吗?”

江南白鹿书院山长面红耳赤,“老夫年逾古稀,阅官数十载,未见过有若温大人者,能将黎庶冷暖刻入肺腑!

其着书立说,非为博“贤才”之誉,实为济民之困。其推行《应急活法》,非为邀政绩之赏,实为解民之厄。

今有人谤其“女子干政”,诬其“功绩掺假”,此辈宵小,夜寐能安乎?

老夫今日立此誓言:若有构陷温尚宫者,便是与天下苍生动戈,便是与圣贤之道为敌!”

江南紫阳书院山长讲堂训话,被弟子传抄。

“钱塘虽远,然温尚宫《疫中救民方略集》之珍贵,吾等亦知之甚深!诸位且思之:昔年甘州疫疠,非自江南传往乎?

江南者,鱼米殷阜、赋税充盈之膏腴地也。官吏握仓廪之粟、山海之药,然疫初作时,或匿其情,或谋自安,百姓号泣于途,求告无门,鲜见有官亲赴疫区抚民、统筹救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