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献给世界的答案(1 / 2)

“特等奖”三字落地,如巨石投入深潭。

短暂的、难以置信的寂静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炸响,经久不息。

这个代表国家科技最高成就的奖项,至此就这样迎来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陆时羡在巨大的徽章下站定,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证书和象征至高荣誉的奖章。

闪光灯瞬间连成一片汹涌的白昼之海,几乎将他淹没。

他挺直背,微微与来宾颔首致意,年轻的面貌与这肃穆殿堂形成奇异的反差。

白发院士们纷纷起身,目光复杂地投向那个正走向主席台中央的年轻人为他鼓起掌来,惊讶、审视、赞叹、探究……种种情绪交织。

一位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勋章的老科学家,微微倾身向前,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极大,嘴唇无声地翕动了一下,仿佛在确认自己是否眼花。

那位老农学家终于靠回椅背,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嘴角却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苦笑。他身旁另一位同僚凑近,声音压得极低,满是感慨:“老周,看见没?后生可畏啊!我们搞了一辈子育种防病,他二十九岁……就捅破了天。”

老周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台上那年轻得过分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陆时羡的目光扫过台下,沈明秋正用手帕擦眼镜,黄奇的领带歪了却浑然不觉,曾福年和其余的几位院士都感慨地用两只手轻轻的拍着。

在他背后,大屏幕播放着颁奖词:"该团队在‘植物细胞抗病毒免疫互作机制理论’领域作出了突破性贡献,成功构建了可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抗病毒策略模型,为我国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领域带来革命性前景。”

“并且原创性地揭示了温度波动诱导蛋白质构象重排的分子机制,构建了‘环境-基因-表型’三位一体的抗病毒理论体系。基于该理论研发的‘繁缕1号’水稻,使我国病毒病防控技术跨越二十年,累计增产粮食超500亿公斤,并且该成果已转化应用到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帮助那里的人们抵御虫害和饥饿......"

陆时羡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接过沉甸甸的证书,水晶奖杯上镌刻的稻穗纹路摸上去很有质感。

掌声渐息时,陆时羡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三年前的除夕夜,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在实验室里守岁。当时的温控系统第七十九次调试失败,窗外的烟花照亮了许多人疲惫地面庞。"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们分吃了最后一包方便面作为年夜饭。正是这种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成果。"陆时羡举起奖杯:“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温控系统成功研制,全国"繁缕1号"推广面积突破1.2亿亩,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63%......

“我们在微观尺度捕捉到了生命自我防御的史诗——"

“这个奖,属于每个在黑夜中坚守的科研人。"

这句说完,陆时羡重新面向镜头:"但我想,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虽然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还有许多抗病毒作物等着我们去发掘。”

“未来,我们将与15个国家共建抗病毒作物联合实验室。当塞内加尔的木薯不再枯萎,当南越的果园重现生机,当特拉维夫的番茄克服干旱变得饱满多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