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献给世界的答案(2 / 2)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这就是华国科学家献给世界的答案!"

这一刻,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夜之间,“陆时羡”三个字席卷了所有媒体的头条。网络上的热度更是空前爆炸。

“29岁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史上最年轻得主诞生!”——权威通讯社的标题简洁有力。

“百年不遇的天才!陆时羡理论或终结植物病毒时代!”——科技媒体的标题带着震撼与激动。

“从竞赛天才到国家功臣,陆时羡的‘开挂’人生!”——社交媒体的话题标签下,讨论如沸水翻腾。

一张照片被疯狂转载:会堂璀璨灯光下,青年身姿挺拔,手持证书奖章,眼神清澈而坚定,背景是巨大的国徽与满座德高望重的学者。这张照片被赋予了太多意义——时代的更迭、天才的崛起、未来的无限可能。

赞誉如同潮水,汹涌而至,但同样学界内部也掀起了巨大波澜,他的名字,已然与“颠覆性突破”紧紧捆绑。他的名字,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某种符号,象征着锐不可当的新生力量。

时间悄然滑向深秋,南江的风已带上凛冽的寒意。

科学院院士增选,这场被学界视为最高荣誉殿堂入场券的角逐,终于还有半个多月,就要揭晓最终名单的时刻。

与以往的平淡不同,因为很早之前陆时羡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了候选人名单之中,许多民众都对这次的增选结果关心不已,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讨论的格外热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实验室分子设计中心。

一间大型人工气候室里,恒定的光照模拟着正午的阳光,温暖湿润的空气带着泥土和新生植物的清新气息。巨大的玻璃隔间内,是一片嫩绿的海洋——成千上万株水稻幼苗整齐排列在培养架上,叶片舒展,生机勃勃。

陆时羡正蹲在其中一排培养架前。

他穿着简单的白色实验服,袖子随意地挽到手肘,专注的神情似乎与以前时一般无二。

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片刚展开不久的幼叶,凑近观察着叶脉细微的走向和色泽,与另一只手拿着的实验记录比较着。

外界关于院士增选的风暴,似乎被这扇厚重的门和这片盎然的绿意完全隔绝在外。

气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是曲溪探进半个身子在说话。

“黎部长刚刚过来了,好像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要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