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战争阴云(五)(1 / 1)
柏林的九月总带着菩提叶的清香,但1907年的这个秋天,空气中却弥漫着火药的味道。奥匈帝国代表团的专列刚驶入安哈尔特车站,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上将就被车站广场上的阅兵式惊住了——普鲁士近卫团的士兵正举着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缴获的法军军旗行进,军靴踏过石板路的声音像重锤般敲在他的心上。“这是给我们的见面礼,也是给三国协约的警告。”他对身边的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莱克萨·冯·埃伦塔尔低声说,羊皮手套紧紧攥着波斯尼亚的防御部署图。
一小时后,意大利外交大臣安东尼奥·桑尼诺的汽车也抵达了总理府。这位戴着金边眼镜的外交官看着门廊上悬挂的德奥意三国国旗,嘴角勾起一丝冷笑——国旗的排列顺序里,意大利的绿白红三色旗被排在最外侧,像个随时可以替换的装饰。“焦利蒂首相说得对,柏林的晚宴从来都不是免费的。”他摸了摸袖中藏着的北非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意大利觊觎的的黎波里。
帝国总理府的圆形会议厅里,橡木长桌被十二盏青铜吊灯照亮,桌面上摊开的欧洲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的势力范围。威廉二世身着白色骑兵制服,腰间的佩剑鞘上镶嵌着普法战争中的战利品——一块来自法国军旗的红布。“欢迎两位,”他的声音带着普鲁士军官特有的生硬,“三国协约像一张网,正试图困住我们三个国家。但网的漏洞,就是他们各自的私心——英国怕德国的舰队,法国惦记阿尔萨斯,俄国盯着巴尔干,而我们……”他猛地一拍桌子,“有共同的敌人,更有共同的利益。”
康拉德上将立刻起身,军刀撞在椅腿上发出脆响:“陛下说得对!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上周又炸毁了萨拉热窝到贝尔格莱德的铁路,彼得一世国王还在公开场合说‘波黑是南斯拉夫的土地’。奥匈请求德国承诺:若我们采取军事行动清除边境威胁,德国将在东线牵制俄国的兵力——至少要让他们在勒拿河的驻军不敢西调。”他展开一份情报,“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刚向彼得一世转交了五千支莫辛纳甘步枪,这些枪的运输路线经过联合帝国的中南行省,显然得到了南方党周伯宜的默许——他们想借塞尔维亚消耗我们的实力。”
桑尼诺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吊灯的光芒:“康拉德将军的担忧可以理解,但意大利的重心在北非。法国最近在突尼斯增派了两个旅,还联合英国商人挤压我们的橄榄油出口。如果德国能承认意大利对的黎波里的‘特殊利益’,并说服奥匈放弃对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要求,意大利愿意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的合理说服’。”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当然,这需要德国继续向米兰兵工厂转让克虏伯的炼钢技术——我们的战列舰装甲厚度,目前还比不上法国的‘让·巴尔’号。”
德国宰相伯恩哈德·冯·比洛轻叩桌面,打断了两人的争执。他从银盒里取出三份文件,分别标注着“对塞策略”“北非利益”“对联合帝国协同行动”:“诸位,我们来柏林是为了找到共同点,而非强调分歧。关于奥匈的诉求,德国可以承诺:若塞尔维亚袭击奥匈驻军,公海舰队将在北海举行大规模演习,牵制英国皇家海军,让法国不敢轻举妄动;关于意大利的关切,我们愿意劝说奥匈‘尊重’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的商业利益,并以成本价提供十套最新的炼钢设备——但条件是,意大利海军需在亚得里亚海保持两个分舰队,防止法国支持的黑山舰队袭扰奥匈港口。”
“至于联合帝国,”比洛话锋一转,指向地图上那片横跨欧亚澳的庞大疆域,“他们的北方党李光在波斯湾扩军,南方党周伯宜却在江南搞纺织业,南洋党苏曼的船队在澳洲和英国抢铁矿——这种内部矛盾就是我们的机会。奥匈可以通过克虏伯与南方党接触,用纺织机械换他们对波斯湾石油运输的‘中立’;意大利则可借助与法国的贸易关系,打探三国协约对联合帝国的真实态度。”
康拉德猛地拍案:“与南方党交易?那会让联合帝国的钢铁厂更强大!我们需要的是德国明确支持对塞尔维亚的‘预防性战争’,而非这些迂回的小动作。”他看向威廉二世,“陛下,1875年巴尔干危机爆发时,正是犹豫让塞尔维亚成了俄国的棋子,现在不能重蹈覆辙!”
桑尼诺却冷笑道:“康拉德将军的‘预防性战争’只会把意大利拖入与俄国的冲突,而我们在的黎波里还没站稳脚跟。不如集中精力应对法国——上周法国商会还在和周伯宜谈合作,他们想进口联合帝国的纺织机械,这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裂痕。”他从袖中抽出一份密报,“海外党大卫·陈的代理人说,周伯宜愿意用江南的丝绸订单换意大利的橄榄油提炼技术,条件是我们‘不干涉’他们在波斯西部的油田开采——这比打仗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