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战争阴云(十四)(1 / 1)
伦敦马克沁工厂的新闻发布会大厅挤满了各国记者,橡木长桌上并排放着两挺机枪——左侧是联合帝国的“烈焰阎王”,枪管上的散热槽泛着金属冷光;右侧是德国的马克沁改进型,水冷套筒上的英国国徽格外醒目。吴景明与珀西·马克沁共同揭开覆盖在子弹箱上的红布,黄铜弹壳在闪光灯下映出刺眼的光,弹头顶端的淬硬钢芯像细小的獠牙,在放大镜下能看到细密的穿甲纹路。
“各位请看。”吴景明拿起一枚子弹,指尖的薄茧蹭过弹壳上的联合帝国外交部火漆,“这是吴氏家族与马克沁家族共同研发的‘破甲弹’,口径8毫米,弹头采用南洋党提供的澳洲特种钢,硬度是普通铅弹的五倍。测试数据显示,它能在百米外击穿10毫米厚的钢板——相当于俄军现役装甲车的装甲厚度。”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俄国武官,“1888年祖父发明阎王机枪时,就说过‘子弹不仅要杀人,更要摧毁战争机器’,现在我们做到了。”
珀西·马克沁的银表链在西装马甲上晃动,他展开的弹道图表上,穿甲弹的轨迹比普通子弹更平直:“这种子弹融合了东方的火药技术与西方的冶金工艺——联合帝国北方党控制的鞍山钢铁厂负责锻造钢芯,英国伯明翰的兵工厂生产弹壳,大卫·陈·斯坦利的海外党提供铜料。可以说,它是‘世界工业的结晶’。”他突然提高声音,“我们在此声明,破甲弹的专利由两大家族共享,优先供应英国、联合帝国及其盟友,德国、奥匈若想采购,需支付三倍专利费。”
台下的德国记者瞬间炸开了锅,《总汇报》的记者举着钢笔追问:“珀西先生,克虏伯工厂上个月刚向马克沁家族购买了机枪专利,为何破甲弹要区别对待?这是否违反商业公平?”
“公平?”吴景明冷笑一声,从公文包取出1890年的法国报纸,标题《撒旦机枪血洗阿尔及利亚》被红笔圈出,“当年法国陆军部长路易·布尔茹瓦购买阎王机枪时,可没说过‘公平’。1500法军靠一挺机枪屠杀2万阿拉伯人,靠的就是子弹的威力——现在我们只是让子弹更‘精准’地对付该对付的目标。”他转向德国记者,“至于克虏伯,他们的仿制机枪还在使用铅弹,或许该先解决卡壳问题。”
柏林克虏伯工厂的会议室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将伦敦的新闻电报拍在铁桌上,穿甲弹的设计图被他戳出洞来:“三倍专利费?这是敲诈!”他指向墙上的德军装甲车图纸,“我们的A7V装甲车装甲厚度正好10毫米,吴氏家族分明是冲着德军来的!让鲁尔的炼钢厂连夜试验,必须在一周内仿制出破甲弹,就算精度差三成,也要让陆军有对抗的武器!”
总参谋长小毛奇的手指在东欧地图上划过,勒拿河的防线被红笔涂成双线:“问题不在子弹,在联盟。联合帝国与英国捆绑销售武器,等于把德国排除在‘破甲弹俱乐部’之外。奥匈的康拉德刚才来电,说塞尔维亚已从南方党手里弄到了十挺配备破甲弹的机枪,波斯尼亚的要塞岌岌可危——我们必须支持奥匈,否则巴尔干会落入联合帝国的势力范围。”
威廉二世的骑兵靴在地板上碾过,金质头盔的羽饰扫过俄国装甲车的照片:“让外交部给伦敦发照会,说德国‘关注’破甲弹的扩散,若英国执意垄断,我们将联合奥匈、意大利,在海牙法庭起诉两大家族‘制造武器竞赛’。”他突然冷笑,“另外,给大卫·陈发电,海外党若能弄到破甲弹的钢芯配方,德国就承认他们在巴尔干的铁路特许权——犹太人总不会跟钱过不去。”
圣彼得堡冬宫的武器库里,尼古拉二世正用镊子夹起一枚缴获的普通机枪子弹,与伦敦传来的破甲弹照片对比。伊兹沃尔斯基外交大臣的声音带着焦虑:“陛下,陆军部测试显示,我们的装甲车根本挡不住这种子弹。苏霍姆利诺夫大臣请求紧急拨款,给所有装甲车加装5毫米附加装甲——但这会让车速降低三成,在勒拿河的冻土上等于活靶子。”
“拨款?”沙皇的权杖在子弹箱上重重一击,黄铜弹壳跳得老高,“联合帝国的党派为军费吵得不可开交,英国靠卖子弹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却要为他们的发明买单?”他抓起电话,听筒里传来呼罗珊自治区的风声,“让张彪总督给吴景明带句话,俄国愿意用贝加尔湖的渔业权换破甲弹的生产技术——告诉那个年轻人,西伯利亚的冰原比伦敦的会议厅更需要这种子弹。”
帝都北方党总部,李光正用卡尺测量刚运来的破甲弹,钢芯的硬度让卡尺都微微变形。陈宏斌递来的南洋报纸上,苏曼与斯科特勋爵的合影占了头版,副标题写着“南洋党与印度帝国达成军火合作”:“吴景明还是把技术卖给了南洋党。”李光的和田玉扳指在子弹上划出白痕,“上周刚给鞍山兵工厂拨款一百万两,让他们优先供应北方军,现在倒好,苏曼的船队正把破甲弹运往孟买——乔治亚公爵用波斯东部的棉花换武器,这是想在南亚制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