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少火与壮火(1 / 2)
陈伟杰站在一旁,嘴里喃喃自语道:“仅仅只有两味药,就能有如此奇妙的功效,咱们中医真是太神奇啦!”
叶青云见状,狠狠地白了他一眼,有些不悦地责备道:“你呀,还真是有点迂腐呢!中药方剂里由两味药组成的可多了去了,像二至丸,不就是由女贞子和墨旱莲这两味药构成的嘛。”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还有缩泉丸,是由乌药和益智仁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呢,是由芍药和甘草组成的;交泰丸是由黄连和肉桂组成的;金铃子散是由金铃子和延胡索组成的;当归补血汤则是由黄芪和当归组成的……”
陈伟杰听着叶青云的数落,脸上露出一丝愧色,赶忙认错道:“老师,对不起,是我错了。”
叶青云看着陈伟杰诚恳的态度,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说道:“嗯,你说的也有那么一丁点儿道理。大黄和黄连这两味药,药性苦寒,气味都很浓烈。如果用水煮取其药液,药力就会直接作用于肠胃,从而产生泻下的效果。但我们现在要治疗的这个病症,病位在中焦,属于无形的邪热壅塞在胃脘部,所以不能直接让药力下行到肠胃。”
众人听到这里,都不约而同地齐声问道:“那该怎么办呢?”
因此,张仲景在服用方法上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即将麻沸汤浸泡这两种药物片刻,然后绞取汁液来服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获取药物的寒凉特性,以清除中焦部位的无形之热;同时,减轻药物的苦涩味道,避免其直接下行到肠胃,对肠胃造成刺激。
“叶医生,那么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味如此之少,它的应用范围是否也会相应地比较狭窄呢?”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叶医生微笑着解释道:“这你可就错了。虽然本方的药味相对较少,但它的应用范围却非常广泛。”
“在现代医学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血证,如吐血、衄血等;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神经性头痛、口腔溃疡、糖尿病、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急慢性结膜炎、急慢性胃炎、痢疾、结肠炎等疾病,只要具备热实火盛的特征,都可以使用本方进行治疗。”
接着,叶医生进一步补充道:“如果在临床上再加入黄芩,就变成了三黄泻心汤。对于那些火热旺盛且大便干燥的患者,也可以将其煮成汤剂来服用。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就曾使用三黄泻心汤来治疗胃热炽盛所导致的吐血、衄血等病症,而且是采用水煮后服用的方法。此外,动物实验也表明,三黄泻心汤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
这时,一实习生又向叶青城提了一个问题。
“叶医生,《伤寒论》怎么描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还有: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这句话所描述的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觉胃脘部有堵塞、闷胀、痞塞的感觉,但并不疼痛,而且按压时感觉柔软。这种情况说明该疾病是由于气机痞塞所引起的,而并非是由于水湿实邪的凝结所导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