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胁下有水气(2 / 2)

叶青云看了他一眼,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那个医生稍微提高了一点音量,解释道:“因为我觉得生姜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可以帮助消除患者的水肿症状。”

叶青云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嗯,不能说生姜利水,生姜的主要作用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虽然它有散水气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利水。”

“我们先看看《伤寒论》中的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这是由于中气不足,无法正常斡旋、调节气机,导致枢机不利,气机痞塞不畅的表现。而“干噫食臭”,则是因为饮食停滞在胃中,胃中热气上逆所引起的特征。至于“腹中雷鸣,下利”,这是因为脾寒不能运化,水饮不能正常代谢,导致肿气无法上升所造成的。

“再从病机的角度来看,“胁下有水气”表明本证不仅存在中气虚的问题,还有水邪的干扰。而从临床表现来看,腹部肠鸣漉漉有声,正是水邪下浸肠道的结果。”

“综上所述,此证属于中气虚,又受到水邪的干扰,最终导致心下痞的症状出现。”

“因此,治疗时应采用生姜泻心汤来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生姜泻心汤,它是由半夏泻心汤减去二两干姜,并加入四两生姜而制成的。这两个方剂的组方原则相同,都属于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生姜泻心汤证具有胃中不和且有水气的特点,因此在该方剂中,生姜被重用为君药。生姜气味轻薄,性质辛温,其功效主要集中在宣散方面,能够开胃气、避秽浊、散水气。”

“干姜性辛热,其功效不仅在于内守,还兼具温补之功;而生姜则走而不守,二者相互配伍,一散一守,既能宣散水气,又能温补中州。”

“生姜、半夏、黄芩、黄连共同使用,通过辛开苦降的方式来调和胃气;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相互配合,起到扶中温脾、补中虚的作用。如此一来,脾升胃降,斡旋复常,痞证自然消除。”

“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伤寒论》中,此证被描述为“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其中,“胁下有水气”这一表述,一方面揭示了本证的病机与水气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表明水气可能会停留在胁下,临床上常可见到胁下胀满或疼痛等症状。”

“此外,水气的临床表现除了上述提到的小便不利和下肢浮肿之外,还可能包括身体沉重、困倦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由于体内水湿代谢失常所导致的。

“所以,在临床上,只要见到患者有心下痞满、嗳气、下利、腹中鸣响、胁下疼痛,或者伴有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就可以考虑使用本方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服用本方后,患者的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叶青云详细地解释道。

他接着补充说:“如果水气比较明显,还可以在方中加入茯苓。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能够增强本方的利水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就在叶青云刚刚讲完生姜泻心汤的相关内容时,执业医师杨春迫不及待地插话道:“叶医生,那甘草泻心汤呢?它又有什么特别的讲法呢?您快给我们讲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