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再怎么仿,它们始终是仿!(2 / 2)
这宝藏的发掘,在前几年可是相当轰动的。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这种流传了几百年的童谣,所言非虚。
在那之前,有人分不同的时间段从沉船附近断断续续的发现过一些银器、钱币、银元宝之类可以换“米”的物件。
特别是13年后到15年之间,又有盗掘团伙为了发财,购买了各种高科技装备,在夜间使用潜水设备到岷江非法打捞。
在他们打捞的结果中,“水鬼”自然不会无功而返,那些人打捞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物品。
银两、饰品不必多说,这些价值还不算大。
就连“西王赏功”钱币、金册等文物都被他们捞到了,甚至还包括最为贵重的“永昌大元帅”金印(张献忠自用印)都被人获取。
这些贵重的物件随后相继流入到了黑市。
特别是金印,听说被人炒到了800万的高价。
不过最终,警察叔叔通过金印顺藤摸瓜,将相关人员全部捉拿归案。
据说当年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所以相关部门反应,想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搞古玩的人或者从事古玩行业的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不过后来因为涉及到的人员十分庞大,很多事情根本无法进行,就偃旗息鼓了。
为啥无法进行,所有收藏者或者相关经营者人数太多,而他们手里的物件就更多了。
大家手里的东西,基本上是没有备案的,也不可能备案。
就拿你逛古玩地摊来说,你买一件物品,你会让别人开票吗?
就算对方开票,又真的有用吗?这些又不是某些权威机构开的票。
不能证明什么。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高压状态下,一些无法证明出处的东西,拥有者既然自己得不到,那就破坏、偷摸着扔掉,或者栽赃陷害的可能性会出现…………
总之,说不定会像某些年代那样造成文物的大量损坏、流失。
上面的人,人家比普通人更加聪明,考虑的更加深远,都是深思熟虑、开会讨论之后才会做出决策。
所以综合考虑,古玩行业严打行不通。
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还需要支持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收藏。
到最后只能抓典型。
而当年也确实是那样干的,抓了不少涉嫌盗墓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打慢慢的也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