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刘春晓的科室选择(1 / 2)
顾从卿作为北清大学这几年来的第一批研究生。
在这里,没有所谓的师兄师姐能对他形成压迫或在合作中制造阻碍,日常接触的除了悉心指导他的导师,便是其他经验丰富的研究员。
这些研究员们待他极为友善,态度里满是引领与教导,时常主动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在他遇到困惑时耐心点拨。
有次他对着一份复杂的数据报表犯了难,一位年长的研究员瞧见了,便主动走过来,拿起笔在纸上圈圈画画,一点点帮他梳理逻辑,语气温和得像是在对待自家晚辈。
他们从不会刻意欺压他,更不会指使他做些杂七杂八的琐事,至于抢夺研究成果之类的龌龊事,更是从未在他身上发生过。
这般宽松和谐的环境,让顾从卿的学习生活过得格外轻松自在。
他每天穿梭在实验室与图书馆之间,累了便在窗边眺望片刻,或是与研究员们闲聊几句,脸上总是带着从容的笑意。
其实,顾从卿已和学校、导师沟通过自己未来的志向——他一心想从事外交相关的工作。
每当谈及这个目标,他的眼神都会变得格外坚定,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站在国际舞台上的模样。
只是眼下,学校尚未开设外交方面的研究生专业,加之他年龄尚小,直接踏入工作岗位并不合适,所以目前的学习更像是一个过渡阶段。
也正因如此,他现在跟进的课题都不算特别复杂,难度也相对较低,导师和研究员们刻意没有给他施加太大压力。
这些课题更像是为了让他打好基础,熟悉研究的基本流程,他在完成过程中游刃有余,还能抽出时间阅读大量外交相关的书籍,为日后的目标积蓄力量。
赵一鸣先前一门心思扑在数学领域,满心打算在这条路上继续深耕下去。
他曾对着一沓沓复杂的数学手稿彻夜不眠,指尖在演算纸上飞速划过,眼中闪烁着对解开难题的执着光芒,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那些数字与公式。
可或许是前阵子跟顾从卿一起忙活那个化肥项目时,频繁出入工厂,亲眼见证了化学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他心里那根对化学的弦,不知怎的就被悄悄拨动了。
在工厂里,看着各种化学原料经过反应生成能让庄稼增产的化肥,听着工人们谈论着这些成果带来的改变,他眼中渐渐浮现出对化学领域的好奇与向往,手指偶尔会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些装着试剂的瓶子。
这份兴趣像藤蔓一样慢慢滋长,最终让他做出了新的选择——他也拜入了顾从卿导师的门下。
不过与顾从卿不同,找一鸣是导师的亲传弟子。
毕竟他是铁了心要在化学领域扎下根去,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这份决心也让导师对他格外看重,打算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