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分体式设计(1 / 2)

连铸技术在1980年的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大多数钢厂仍在使用落后的模铸工艺。

而在他的记忆中,连铸技术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彻底改变钢铁工业的面貌。

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当前条件的简化版本。

沈良拿起笔,开始在纸上勾勒草图。

首先是中间包的设计,这是连铸机的核心部件之一。

他画出了一个梯形截面的中间包,配备了塞棒控制系统。

“材料问题…”沈良皱眉思考着。1980年的耐火材料还不够先进,高温合金的性能也有限。他必须在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沈良抬头看了看时间,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请进。”

进来的是车间主任老王,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沈工,还没吃饭吧?”老王把面条放在桌上,“我媳妇刚下的,给你端过来。”

“谢谢王师傅。”沈良心中一暖。

车间里的老师傅们虽然学历不高,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人。

老王看了看桌上密密麻麻的图纸,咂了咂嘴:“这就是连铸技术?看起来好复杂啊。”

“确实不简单。”沈良放下笔,端起面条吃了一口,“不过也没那么难,关键是要因地制宜。”

“那梁副厂长和李专家今天可是丢大面子了。”老王压低声音说道,“听说李专家回去后气得把茶杯都摔了。”

沈良笑了笑,没有接话。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等到技术方案出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沈工,你说咱们厂真的能搞出连铸机来?”老王有些担心地问道。

“能。”沈良语气坚定,“而且不只是能搞出来,还要搞得比国外的更好。”

老王愣了愣,然后笑着摇头:“你这小子,口气不小。不过我信你,你连炼钢炉都能改造成功,连铸机肯定也没问题。”

等老王离开后,沈良继续埋头设计。他要设计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要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技术突破。

凌晨三点,沈良终于完成了主体设计。

他看着桌上厚厚一叠图纸,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套连铸机设计采用了模块化思路,可以根据不同钢种的需求进行调整。

最关键的是,他在冷却系统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分段控制冷却技术,能够大幅提高铸坯质量。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陈建国叫到了办公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