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论证和验证(1 / 2)
第一个发言的是省冶金学院的张教授。
他用了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详细阐述了连铸技术的理论基础,从结晶学原理讲到传热学模型,再到流体力学计算,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台下的人听得频频点头,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接下来是钢铁设计院的王总工,他重点介绍了国外先进连铸设备的技术特点,以及国内在引进这些技术时遇到的困难。
“我们必须承认,在连铸技术方面,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王总工语重心长地说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设备制造,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台下响起了一阵赞同的掌声。
随后,又有几位专家依次发言,基本上都是在总结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虽然内容很专业,但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框架内讨论,缺乏真正的突破性思维。
沈良在台下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摇头。这些人确实都是专家,理论功底很扎实,但思维却被框住了。他们讨论的都是如何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却没有人想过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下面,请红星钢铁厂的沈良同志发言。”主持人的声音响起。
会场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沈良。有些人的眼中带着期待,更多的人则是怀疑和好奇。
沈良缓缓站起身来,走向讲台。他能感受到那些审视的目光,就像当年第一次在部里汇报工作时一样。
但是,他不再是那个刚毕业的愣头青了。前世几十年的积累,加上重生后的历练,让他充满了自信。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沈良站在讲台上,声音清晰而有力,“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现状分析,也不是问题总结,而是一些关于未来的思考。”
台下立刻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有人皱着眉头,显然对这个开场白不太满意。
沈良继续说道:“刚才各位专家都提到了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这个现实我们必须面对。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是要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还是要想办法实现弯道超车?”
这句话一出,会场里的议论声更大了。
“年轻人,话可不能这么说,”张教授忍不住插话道,“技术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欲速则不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