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论证和验证(2 / 2)
沈良没有被打断,反而笑了笑:“张教授说得对,技术发展确实有规律。但是,规律不等于束缚。有时候,换一个思路,可能会发现全新的可能性。”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连铸工艺存在很多问题。结晶器设计复杂、冷却不均匀、钢坯表面质量不稳定……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台下的人开始认真听起来,因为沈良提到的确实都是行业内的关键问题。
“根源在于我们一直在模仿国外的技术路线,而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沈良的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我提议,我们可以考虑一种全新的连铸工艺——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这个名词一出口,整个会场都安静了下来。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台下的专家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概念感到陌生。就连一直保持严肃表情的钢铁设计院王总工,此时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沈同志,你说的这个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能具体解释一下吗?”主持人忍不住问道。
沈良点了点头,在黑板上开始画起更详细的工艺流程图:“传统的连铸工艺,铸坯厚度通常在200-250毫米,需要经过多道轧制工序才能得到成品板材。而薄板坯连铸技术,可以直接铸出50-70毫米厚度的板坯,大大减少后续的轧制道次。”
“这不可能!”张教授几乎是脱口而出,“这么薄的板坯,在连铸过程中根本无法保证质量稳定性。国外都没有成熟的技术,我们怎么可能做到?”
台下立刻响起了一阵赞同的议论声。确实,按照现有的认知,张教授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张教授的担心我理解,”沈良并没有因为质疑而慌张,反而更加从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几个关键词:“振动冷却、电磁搅拌、精确温控。”
“薄板坯连铸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减少厚度,而在于重新设计整个冷却和凝固过程。”沈良转身面对台下的专家们,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通过高频振动的结晶器,可以防止钢水粘附;通过电磁搅拌技术,可以改善钢水的流动状态;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确保凝固过程的均匀性。”
王总工听到这里,脸色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作为钢铁设计院的总工程师,他的技术敏感度告诉他,沈良说的这些并非空穴来风。
“你说的这些技术要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王总工缓缓开口,“但是,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我们现在的条件能支撑这样的研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