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你的设计有问题(1 / 2)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会场后排传来:“我觉得沈同志的提议很有价值,值得认真考虑。”
所有人都转过头去,发现说话的是钢铁部的副部长李明山。
李副部长是技术出身,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
李副部长站起身来,缓缓走向讲台:“刚才听了沈同志的发言,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思路很新颖,确实跳出了传统的技术框架;第二,虽然挑战很大,但如果成功了,意义将非常重大。”
会场里立刻安静下来,大家都在专心听李副部长的表态。
“我个人认为,”李副部长继续说道,“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大就不去尝试。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正是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时候。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还指望谁来相信我们?”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沈良感激地看着李副部长,他没想到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得到如此重要的支持。
“当然,”李副部长话锋一转,“技术创新不能光靠热情,还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我建议,先从理论研究和小规模实验开始,如果第一阶段能取得预期成果,再考虑后续的投入。”
这个建议既体现了对创新的支持,又展现了稳妥的态度,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认同。
刘处长这时也表态了:“李副部长说得很对。我们冶金部愿意为这个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具体的资金安排,可以在第一阶段实验成功后再讨论。”
沈良心中一阵激动。虽然还没有拿到确定的资金承诺,但至少项目的立项已经有了希望。
“那么,沈同志,”李副部长转向沈良,“你觉得第一阶段的实验,应该在哪里进行比较合适?”
这个问题问得很实际。实验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推进效率。
沈良想了想,说道:“我建议在红星钢铁厂进行。一方面,我对那里的设备和人员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红星厂的领导班子比较开明,愿意支持技术创新。”
张教授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道:“沈同志,你确实很有想法,但红星厂的技术力量能支撑这样的研发项目吗?”
这个质疑很直接,也很现实。
红星钢铁厂虽然是大厂,但在技术研发方面,确实与专业的科研院所有差距。
“张教授的担心有道理,”沈良不卑不亢地回答,“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红星厂提供实验场地和基础条件,钢铁设计院和高等院校提供技术支持,形成联合攻关的模式。”
王总工听到这个建议,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设计院确实有一些关于连铸技术的理论研究,但缺乏实验验证的条件。如果能与红星厂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