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第三次Z大讲座!(2 / 2)
“你们看新闻了没?祝老师昨天开飞机那事儿,都上热搜第一了!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机上定乾坤!我愿称之为当代第一全才!”
“何止啊!你们没看财经新闻吗?他前妻那个清仁科技,昨天上市直接翻了快六倍!
二次临停啊!简直是神话!股吧里都说,这背后肯定有祝老师的影子!”
祝仁听着这些议论,也是哭笑不得,只能在望月桃香的开路下,从专门预留的通道,艰难地挤进了后台。
在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祝仁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长衫,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上了这个能容纳五千人的、Z大最高规格的讲台。
灯光聚焦,万众瞩目。
他走到讲台中央,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微微鞠躬,然后不急不缓地走到讲桌后,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期待、好奇或审视,聚焦在他身上。
“感谢马校长,感谢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媒体朋友们的热情。
看到这么多朋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抱有如此大的兴趣,我深感荣幸,也备受鼓舞。”
祝仁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的每一个角落。
“前面两讲,我们探讨了《三国演义》从元代平话到明清刊本的演变过程,了解了罗贯中、明代书商以及毛宗岗父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但这些,还只是停留在版本流传和编辑修订的层面。”
“这第三讲,也是最后一讲,我想和大家一起,尝试做一次【文本考古】。”
祝仁的目光扫过全场,神情变得更加专注,语调也带上了一种进行精密论证的严谨,
“我们将运用传统文献学的一些方法,比如文风分析、语言特征比对、历史细节考证等,深入到文本内部,
去探寻那些可能比罗贯中更早、更源头的【创作者】留下的印记。
看看我们能否从文本自身的【多重人格】中,还原出这部巨着更为复杂的【基因图谱】。”
【文本考古】、【多重人格】、【基因图谱】……
这些新颖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词汇,立刻让台下,尤其是文史哲专业的师生们精神为之一振。
他们知道,今天的讲座,将是真正的硬核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文风。”祝仁示意工作人员操作投影,大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几段不同章节的原文节选。
“大家读这几段文字,有没有感觉到明显的风格差异?”他引导道,
“比如描写战争场面的段落,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部分,语言往往短促有力,节奏快,甚至有些地方略显粗糙。
这很符合元代说话艺人【讲史】的特点——追求现场效果,注重情节的紧张刺激。”
“而另一些段落,特别是描写宫廷权谋、文人论辩的部分,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
语言则明显变得典雅、书面化,大量运用骈偶句式,引经据典,文采斐然。
这又带有明显的明代文人加工润色的痕迹。”
PS:温馨提示,第一次讲座在第94章,第二次讲座在第156章,大家可以回去复习一下前两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