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周维岳:后生可畏!(2 / 2)

礼堂内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是为祝仁那深刻的思辨和格局而鼓掌。

马校长又点了一位中文系的女同学。

那女生站起来,有些激动地问道:“祝老师,听完您的讲解,我们知道了《三国演义》有这么多版本,

那您认为,我们普通读者,现在应该去读哪个版本呢?

是不是毛宗岗的通行本,就不值得读了?”

祝仁笑了笑:“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实际。

恰恰相反,我认为毛宗岗的通行本依然非常值得读,而且应该作为初读者的首选。

因为正是这个版本,以其流畅的文笔和完整的结构,才成为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

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最终的、被历史选择的版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它的前身和演变。”

“我只是希望,大家在读完之后,可以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去想一想,为什么关羽的形象是这样的?为什么曹操是奸绝?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设定,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如果有兴趣,再去读读嘉靖本,甚至看看元杂剧,做个对比阅读,那份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或许比单纯读一个故事更有意义。”

祝仁的回答,既肯定了经典的价值,又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阅读方法和视角,引来了一片赞同的点头声。

在马校长的主持下,问答环节继续进行。

他目光扫过前排,看到一位同样是来自外校的学者举起了手,便立刻示意工作人员将话筒递过去。

那是一位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看起来五十多岁的中年教授。

他站起身,先是对着祝仁善意地笑了笑,然后才开口,声音温和而清晰,显然是带着探讨的目的而来。

“祝教授,您好,我是水木中文系的王谦。您的讲座确实发人深省,尤其是【文本考古】的思路,对我们研究古典小说极有启发。”

他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但是,您刚才将【四大名着】都归纳为历经漫长演化的【超级IP】,我对此有一点不成熟的疑问。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和《西游记》确实存在复杂的版本流变和话本源头,但《红楼梦》呢?

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其作者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曹雪芹。

它的语言风格高度统一,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也体现了极强的个人独创性。

这似乎更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作者文学】的定义。

您将其也归入【集体智慧凝结的超级IP】,是否有些过于概括了?”

这个问题一出,现场立刻安静下来。许多中文系的学生和老师都露出了思索和认同的神情。

确实,《红楼梦》的作者属性,在四大名着中是最为明确和强烈的,祝仁的理论在这里似乎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