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周维岳:后生可畏!(1 / 2)
周维岳缓缓站起身,工作人员立刻将话筒递了过去。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学术交锋,或许现在才开始。
“祝教授,”他对着台上的祝仁微微颔首,神色严肃,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敌意,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学术探讨,
“老夫承认,你这三讲下来,论证详实,逻辑自洽,确实为我们研究《三国演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
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思路,老夫,很受触动。”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正因如此,老夫才有一个更深的困惑,想与你探讨。”
“我们过去,将《三国演义》尊为【四大名着】,将其作者罗贯中奉为文学巨匠,是将其作为一部独立、完整、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者文学】来看待的。
但按照你的【文本考古】和【超级IP】理论,这部作品似乎成了一个历经数百年、由无数人共同添砖加瓦的【集体工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它的经典地位?
它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个【文学巨作】吗?
这种解构,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它作为一部伟大作品的艺术光环和作者的独创性价值?”
这个问题一出,台下顿时安静了许多。
周维岳教授的提问,不再是质疑证据,而是直指祝仁理论背后的哲学思辨——如何在一个集体创作、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看待经典的定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真正深刻的学术问题。
祝仁对周维岳再次欠身,神情肃然:“周老先生这个问题,问到了核心。
这正是我希望通过这三讲,最终能够和大家共同思考的。”
“我认为,恰恰相反,这种理解,非但不会消解它的光环,反而会让它的光环更加璀璨,
只是光芒的来源和色彩,与我们之前的理解不同了。”
“它不再是一座孤立的、由单个天才设计师完成的纪念碑,
而更像是一座历经数个朝代不断修建、扩建、装饰的宏伟宫殿。
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梁画栋,都可能留下了不同时代工匠的印记。
我们去研究这些印记,去分辨哪些是最初的基石,哪些是后来的增补,这非但不会减损宫殿的宏伟,
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建造史,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思想。”
“《三国演义》的伟大,或许正不在于它出自某一个文圣之手,而在于它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能够跨越数百年,吸引无数的创作者为之倾注心血,能够与不同时代的民众产生共鸣,
并最终凝聚成一个承载着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想象的超级符号。
从这个角度看,它已经超越了一部普通小说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它的【经典】地位,因此而更加厚重,也更加独特。”
祝仁的回答,让周维岳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缓缓坐下,对着身边的同伴低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我们,都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