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无纸化的谎言(1 / 1)

市直单位的楼道里,第三台惠普打印机的滚轴发出磨牙似的声响,金属部件摩擦的吱呀声混着墨粉颗粒的簌簌声,像台老旧的磨面机在吞吐纸张。出纸口卡着的半张纸被高温烤得发焦,边缘蜷成虾须状,露出里面的纸筋,像晒干的海带丝。墨粉在机身周围结了层灰黑色的壳,用指甲刮一下,能掉下细细的粉末,落在手背上痒得让人想打喷嚏 —— 这是连续运转七十二小时的成果,散热孔排出的热气把周围的空气都烘得发烫。

墙角的纸灰堆已经漫过踢脚线,形成座不规则的小山,被穿堂风卷起来的纸末粘在小赵的发梢上,他刚换的白衬衫袖口,三块墨渍洇成了地形图 —— 最深的那块形状像老家村口的歪脖子树,是昨天帮王姐搬打印纸时蹭上的,墨渍边缘还带着纸纹的印记。左手食指的伤口又裂开了,小赵往嘴里吮了吮,铁锈味混着打印机墨水的酸气直冲鼻腔,引得他喉咙发紧。这道口子是昨天划的,A4 纸的边缘锋利得像美工刀片,此刻血珠正顺着指腹往下淌,滴在 "电子文件存档确认单" 的签名栏上,晕成个暗红色的句号,把 "经办人" 三个字的最后一笔糊成了墨团,连钢笔描的边框都晕开了毛边。

旁边摞着的 "无纸化办公自查表" 用亮黄色封面纸装订,厚度足有三厘米,"纸质文件零产生" 几个黑体字被阳光照得泛白,底下的小字 "全年节约纸张 1.2 吨" 用绿色墨水书写,笔尖划过纸面的划痕清晰可见。表格边角沾着的半片纸灰,在气流里轻轻颤动,像只垂死的灰蛾,翅膀上还沾着点未烧尽的红墨水痕迹 —— 那是上周销毁的 "党建学习笔记" 残留的。

"小赵,30 份《环保节能倡议书》打好了吗?" 办公室主任踩着十厘米的细跟高跟鞋过来,红蔻丹涂得发亮的指甲在文件夹上敲出脆响,像雨滴砸在空罐头盒上。她的真丝衬衫是今年新款,领口别着枚珍珠胸针,圆润的珠子在荧光灯下泛着冷光 —— 这是去年单位评 "无纸化先进个人" 发的奖品,颁奖那天她特意穿了件湖蓝色旗袍,说这珠子衬得她像 "新时代的办公典范",拍照时还特意把胸针转向镜头。

"局长等着在会上分发,记得每份都要盖红章,电子章不行,审计不认。" 说话时,她的珍珠胸针在锁骨处晃悠,反射的光斑扫过小赵的伤口,疼得他眼皮跳了跳。主任的高跟鞋跟在水磨石地面上敲出节奏,路过打印机时,她嫌恶地往旁边躲了躲,真丝裤腿扫过纸灰堆,沾了些白末,"这些灰怎么不清理?让检查组看见像什么样子,咱们可是 ' 无尘办公示范单位 '。"

小赵盯着打印机吐出的纸页,油墨还没干透,"环保倡议" 四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把 "节约资源" 的 "源" 字晕成了黑疙瘩。他想起上周去郊区派出所调研,户籍民警老郑的手冻得像红萝卜,指关节处裂着纵横交错的血口子,深的地方能看见粉红色的肉。填写户籍登记表时,蓝黑墨水顺着伤口渗进去,在指甲缝里结成黑褐色的痂,老郑咧嘴笑的时候,那些痂就在皮肤表面绷出细碎的裂纹,像块龟裂的土地。

"系统是要求电子存档," 老郑往手上哈着白气,呼出的白雾在冷空气里瞬间消散,键盘上的键帽掉了三个,露出里面的金属触点像三颗蛀牙,"可上级检查非要纸质版,说 ' 电子数据怕丢 ',就像怕冬天的太阳会冻僵似的。" 他办公桌上的暖水瓶外壳掉了漆,露出里面的铁皮,瓶塞是用布条缠的,每次打开都 "噗" 地冒出股白气,"昨天给张大爷办户口迁移,电子档五分钟就传完了,可纸质表填了三张才合格,手冻得握不住笔,全靠哈气取暖。"

档案室的铁门 "吱呀" 作响,合页处的铁锈簌簌往下掉,落在王姐抱着的档案盒上。王姐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她用手背推了推,抱着的牛皮纸档案盒上印着 "2024 年度电子文件纸质备份",烫金字磨得发乌,露出底下的黄纸板。最上面的盒子裂了道缝,露出里面的文件 —— 和电脑里存档的一模一样,连老郑在电子档上标注的 "户主手抖,签名歪斜" 都复印得清清楚楚,墨迹深浅都和原件分毫不差。

"这是第三遍复印了," 王姐的声音带着疲惫,眼下的青黑像被人用墨笔涂了两团,"第一次说格式不对,要仿宋 GB2312 四号字,行间距 28 磅;第二次说纸张太薄,得用 60 克以上的;这次要求用 70 克 A4 纸,说要 ' 保证五十年不褪色 ',好像这些文件能活过咱们似的。" 她掀起档案盒盖,里面的文件码得整整齐齐,边角用镇纸压着,镇纸是块刻着 "廉洁奉公" 的石头,边角被磨得光滑,却压不住纸张受潮后的微微卷曲,靠近盒底的几张已经起了毛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