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仙草传:花猫仙子与九叶灵株(上卷)(1 / 1)
楔子 长白春醒蕴灵机
长白山的春,总来得慢些。正月里的雪还没化透,挂在岳桦的枝桠上,像一串串冻住的月光,直到三月初,第一缕南风掠过天池,雪才开始簌簌往下落——不是寒冬的暴雪,是轻软的雪粒,落在掌心就化了,带着一丝温凉,像天地在悄悄吐纳气息,催着冻土下的草木醒过来。
临江一带的山坳里,溪流先活了。冰碴子顺着水流撞在青石上,叮叮当当的,像谁在敲着玉磬。溪边的蕨类刚冒出拳卷的嫩芽,紫褐色的,裹着细密的绒毛,远处的映山红还没开,只鼓着小小的花苞,藏在松影里。当地的药农说,这长白山是“龙兴之地”,每寸土都浸着天地灵气,草木受日月精华滋养,常有奇株藏在深谷里,只是寻常人难寻罢了。
有个老药农曾指着向阳的坡地说:“你看那片山,春生的时候,阳气往土里钻,草芽长得比别处快;夏长的时候,雨水足,枝叶能铺到半人高;秋收的时候,根子里攒着劲,能抗住早霜;冬藏的时候,雪盖着,也冻不坏根——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草木跟着天地走,人也得跟着草木走,不然怎么能寻着好药呢?”这话里藏着的,正是中医“天人合一”的根脉——人在天地间,草木也在天地间,病了要找药,就得懂这天地草木的性子。
这年的春,似乎比往年更特别些。天池边的云雾总聚着不散,像有什么东西在孕育;山坳里的风,除了松针的清苦,还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不是野花的香,是带着暖意的草木香,像刚晒过太阳的棉絮,轻轻飘在空气里。药农们都说,这是“灵气动了”,说不定要有仙草现世了。他们不知道,这股香气,来自千里之外的天庭,来自一个叫“花猫仙子”的仙人,和她怀里揣着的、能解人间疾苦的仙药籽。
第一卷 天庭百草园盗仙株
天庭的百草园,是三界草木的灵根所在。这里没有四季的更替,却按着五行之气分了五方:东方的青芝圃,雾气是淡青色的,长着能清肝明目的灵芝,叶子上的露珠滴下来,落在玉盘里,就是能安神的“青露”;南方的丹火园,地面泛着淡淡的红光,种着能补心阳的丹砂草,花瓣在阳光下会发光,像细碎的火焰;西方的白金坡,铺着一层白石英砂,长着润肺止咳的白薇,根须雪白,嚼着有清甜的滋味;北方的玄水涧,常年流着清冽的泉水,种着滋补肾阴的玄参,茎秆是深紫色的,像浸了墨;中央的黄土坛,堆着肥厚的黄土,长着健脾养胃的白术,叶片宽大,能挡住阳光。
花猫仙子就住在百草园的西侧,掌管着西方和北方的草木。她原是昆仑山的一只灵猫,因通人性、懂草木,被玉帝点化成仙,赐名“花瑶”,让她照看百草园里的“阳生之草”——那些性温、能补阳气的草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株长在丹火园边缘的“九叶仙株”。这仙株三枝丛生,每枝上长着九片叶子,叶缘有浅浅的锯齿,叶片背面泛着淡绿的绒毛,断面会渗出乳白色的汁液,闻起来有股苦中回甘的气息。玉帝说,这仙株属火,对应人间的“肾”,能补阳气、祛寒湿,是三界少有的温肾良药,只是阳气太盛,若落凡间,需得找个阳气足的地方扎根,不然会伤了草木的灵韵。
花瑶每日都会去看这九叶仙株。她知道,这仙株的灵气跟着天庭的“六气”走——当少阳相火之气盛的时候,叶片会更绿,汁液更足;当太阳寒水之气盛的时候,叶片会微微卷曲,像在积蓄力量。她还发现,每到人间的“春分”,仙株的阳气最盛,这时候采下的叶子,药效最好,这正是“春生”之时,草木阳气生发,与天地之气相应,符合自然道法。
这日,花瑶奉玉帝之命,去凡间查看草木长势。她驾着云,先到了南方,见那里草木繁盛,百姓安康;又到了中原,也还算太平,可当她飞到长白山一带时,心却揪紧了——临江的山村里,好多百姓拄着拐杖,有的膝盖肿得像馒头,有的腰弯得直不起来,见了她化身的村姑,都叹着气说:“这鬼天气,一到阴雨天,骨头缝里就疼,吃了多少草药都没用,再这样下去,连地里的活都干不了了。”
花瑶跟着一个叫马林的青年去了他家。马林的爹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子,还在发抖,说:“腿像泡在冰水里,连脚趾头都麻了。”花瑶摸了摸老人的膝盖,冰凉冰凉的,按下去还有个浅坑——这是“寒湿痹阻,肾阳亏虚”啊!肾主骨,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骨,寒湿就钻了空子,堵在关节里,普通的草药性凉,哪里能驱得走这寒?
回到天庭,花瑶看着丹火园里的九叶仙株,心里有了个主意:把仙株的种子带到长白山,让它在凡间扎根,治好百姓的病。可她知道,天庭的仙药不能私自带下凡,一旦被发现,会受天罚。可一想到百姓痛苦的模样,她还是咬了咬牙——趁春分时节,仙株刚结了籽,阳气最足,她偷偷摘了一把种子,藏在袖口里,又拿了几片晒干的叶子,揣在怀里,趁着夜色,驾着云往长白山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