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仙草传:花猫仙子与九叶灵株(下卷)(1 / 1)
楔子 寒林雪覆蕴生机
长白山的冬,来得凛冽。第一场雪落时,像撒了满坡的碎玉,把向阳坡的九叶仙株都盖了个严实,只露出几截淡绿的茎秆,在寒风里轻轻抖着,却不见枯萎——这是花瑶临走前教给马林的“冬藏之秘”:“九叶仙性温,根藏阳气,雪盖着反而能护它不受冻,等来年春阳一照,根里的劲就全冒出来了。”
马林每日都会去坡上看一眼,用手拨开积雪,摸一摸茎秆的温度,还是温温的,心里就踏实。他把花瑶留下的树皮笔记揣在怀里,那上面记着九叶仙的性味、配伍、采制,还有一个个病案,字是用炭笔写的,有些地方被汗水浸得模糊了,马林就用新的炭笔描一遍,像在守护一份沉甸甸的念想。
山坳里的风,带着雪粒的凉,却也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药香——是晒干的九叶仙叶,乡亲们把它们装在布袋子里,挂在屋檐下,既能防潮,又能在阴雨天闻着安心。有老人说:“这香是仙子的灵气,她虽被带走了,却把心留在了这草里,护着咱们呢。”马林听了,总忍不住抬头望天空,云絮飘过,像花瑶的裙摆,他知道,自己得把这份“灵气”传下去,才对得起花瑶的牺牲。
第五卷 寒林雪护仙株脉,马林承教解危疴
天兵带走花瑶的那个冬天,比往年冷得更甚。临江村的屋檐下,冰棱挂得有半尺长,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村里的王阿婆,原本痹痛好了大半,这天夜里突然发起高烧,咳嗽得喘不过气,儿子急得直跺脚,跑来找马林:“马大哥,我娘说胸口像压了块冰,连气都吸不上来,你快想想办法!”
马林背着药篓赶到时,王阿婆躺在床上,盖着三床被子还在发抖,嘴唇发紫,咳出的痰是白色的,像泡沫。马林摸了摸她的脉,脉沉迟而弱,又看了看她的舌头,舌淡苔白腻——这是“阳虚咳喘”啊!肾主纳气,肾阳不足,不能把气往下收,寒邪就堵在肺里,导致咳喘。花瑶之前说过,这种证型,要用九叶仙的根,配干姜、细辛,温肾散寒,才能把肺里的寒邪赶出去。
他想起花瑶教的“秋收冬藏”:九叶仙的根,秋天采挖后埋在沙土里,冬藏时阳气最足。马林赶紧回家,从地窖里取出珍藏的九叶仙根,根须雪白,断面渗出乳白色的汁液,闻着有股醇厚的药香。他把根切成薄片,和干姜(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细辛(性温,味辛,能温肺化饮)一起放进陶锅,加水慢煎——干姜引药入脾,细辛引药入肺,九叶仙引药入肾,三药合用,是“三阳同补”,正好对应王阿婆的肺脾肾虚寒。
药煎好后,马林用小勺喂王阿婆喝,药汤刚入喉,王阿婆就说:“胸口不那么冰了……”喝了两剂,咳嗽轻了;三剂过后,能坐起来喝粥了。王阿婆拉着马林的手说:“要不是花瑶姑娘教你这么好的法子,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马林眼眶一热,说:“阿婆,这是花瑶姑娘留下的仙药,也是她教我的道理,我只是照着做罢了。”
没过几天,邻村的李猎户也来找马林。他冬天上山打猎,摔进了雪窝,回来后就腰痛得直不起来,连翻身都费劲。马林诊了他的脉,脉沉细,舌淡苔白,这是“肾阳亏虚,筋骨失养”。他给李猎户开了方子:九叶仙根五钱,杜仲五钱,泡酒喝。杜仲性温,味甘,能补肝肾、强筋骨,与九叶仙同用,是“相须”配伍——两者都入肝肾经,能增强温肾强腰的功效,酒能引药入经,让药效更快发挥。
李猎户按方子泡了酒,喝了半个月,腰痛就好了,还特意送来一张狐狸皮:“马大哥,这药太管用了!我以后再也不敢冬天冒失地进山了,也会跟乡亲们说,冬天要护着阳气,别让寒邪钻了空子。”马林收下狐狸皮,却把自己晒的九叶仙叶回赠给他:“冬天冷,你把这叶子煮水喝,能补阳气,不容易着凉。”
那个冬天,马林用花瑶教的方法,治好了二十多个乡亲的病,有寒湿痹痛的,有阳虚咳喘的,还有腰膝酸软的。他还教乡亲们给九叶仙株“护冬”:在根部盖一层厚厚的干草,再撒上一层草木灰,既能保温,又能防虫害。乡亲们都照着做,开春后,九叶仙株长得比往年更壮,三枝九叶的模样,在阳光下透着灵气——它们像在回应着这份守护,也在延续着花瑶的心意。
第六卷 辨伪救误传真识,草木有情助民生
转年开春,九叶仙株的名声传到了百里外的通化村。有个叫刘二的药贩子,听说这草能卖好价钱,就去山里采了些“长得像”的草,冒充九叶仙卖给通化村的乡亲,说能治风湿。结果,有五六个乡亲喝了药后,上吐下泻,还头晕,通化村的里正急了,派人骑着马来找马林,请他去看看。
马林赶到通化村时,一个老汉正捂着肚子呻吟,脸色发青,舌苔黄腻——这是“误食毒草,湿热伤脾”。马林问里正要来了刘二卖的“九叶仙”,一看就皱起了眉:这草的叶片没有锯齿,叶背是淡紫色,断面渗出的汁液是黄色的,闻着有股腥气,分明是花瑶说过的“紫叶藤”,性苦寒,有毒,误食会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