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集:《商业与青少年创意孵化》(1 / 2)

商业与青少年创意孵化

陈砚之第一次见到林小满时,对方正蹲在创客空间的角落拆旧台灯。十六岁的少女扎着歪歪扭扭的丸子头,校服袖口沾着银色焊锡,指尖捏着的螺丝刀在暖光里划出细小的弧光。

“同学,这里不能私自拆卸公共设备。”陈砚之的声音惊得林小满手一抖,螺丝刀“当啷”掉在地上。

少女猛地站起来,怀里的电路板和电容哗啦啦滚了一地。她慌忙去捡,马尾辫扫过陈列架,把一排3D打印的行星模型扫得东倒西歪。

“抱歉!我只是想看看镇流器的线圈结构——”林小满的脸涨得通红,校服后颈洇着汗渍,“我设计的智能花盆总烧电路,可能是稳压模块选错了型号。”

陈砚之弯腰拾起滚到脚边的土星模型。这个由创客空间资助的青少年创意孵化项目刚启动三周,她作为项目负责人,见过太多像林小满这样眼睛发亮的孩子。但少女掌心磨出的茧子和电路板上整齐的焊点,让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在废品站找零件的自己。

“带图纸了吗?”陈砚之把模型放回原位,“三楼有电子实验室,示波器和可调电源都能用。”

林小满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被点燃的氖管。她从帆布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草图旁密密麻麻写着计算公式,页脚还画着只吐舌头的简笔画猫。

“智能花盆?”陈砚之翻到某页停下,“湿度传感器联动自动浇水,还带光照补偿功能?”

“嗯!我奶奶总忘记给兰花浇水,”林小满的手指点着图纸上的太阳能板,“但市面上的产品要么太大,要么要插电。我想做个能挂在阳台栏杆上的,用太阳能供电,还能通过微信发提醒。”

陈砚之注意到图纸角落标着材料成本:三十八元七角。她想起上周评审会上,投资总监张启明的话:“这些孩子的想法太天真,商业价值几乎为零。”

那天下午,陈砚之陪着林小满在实验室调试电路。少女握着电烙铁的手很稳,锡丝融化时的青烟里,她忽然说:“陈老师,您知道吗?去年市科创比赛,我的自动喂鱼器因为用了矿泉水瓶当储水箱,被评委说不够专业。”

“但矿泉水瓶成本低、重量轻,”陈砚之看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正弦波,“商业的本质不是用昂贵的材料,而是解决真实的问题。”

三周后的创意路演上,林小满抱着喷了绿漆的智能花盆站在台前。聚光灯下,她校服上的油渍格外显眼。当投资人问起量产可行性时,她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牛皮本:“这是我做的用户调研,小区里有27户老人需要这个,他们愿意花50块钱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