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集:代代相传的账本(2 / 2)

苏明远翻到后面,果然看到几页密密麻麻的小字,记着“李家庄李老栓,家有五口,每年冬月需布四匹”“王村王寡妇,偏好青灰,可赊账”。字迹从遒劲慢慢变得潦草,最后几页的笔画甚至有些颤抖。

“太爷爷是生病去世的吗?”少年轻声问。

老爷子摇摇头,眼里泛起些湿意:“是染坊起了大火,他冲进火场抢账本,被砸下来的横梁伤了腿。那时候没钱治,拖了半年就走了。走之前攥着我的手说,账本在,生意就还能再做起来。”

苏明远的指尖在那页颤抖的字迹上停住,仿佛能摸到当年太爷爷落笔时的挣扎。他继续往后翻,第二本账的字迹换了个人,笔锋圆润些,却带着股执拗的劲。

“这是你太爷爷,苏守业公。”老爷子说,“他接手的时候,布庄早就没了,就剩这个账本。他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把账本上记着的老主顾一个个找回来。你看这里。”

老爷子指向一页用红笔圈住的记录:“民国十八年,大旱。城西的赵大户要订二十匹细布,给儿子做新婚礼服。太爷爷知道乡下颗粒无收,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就把布换成了粗粮,记着‘赵公欠布二十匹,抵粮五石,待丰年再议’。”

后面附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像是从什么地方撕下来的,上面用铅笔写着:“守业兄,大恩不言谢。来年秋收,必奉还。”字迹被水浸过,有些模糊,却透着股真诚。

“太爷爷就不怕他赖账吗?”苏明远问。

“他说,做生意先做人。账本上记的是钱,心里记的得是情分。”老爷子笑了笑,“后来赵大户真的送来了双倍的粮食,还把周围的乡邻都介绍过来。那时候太爷爷常说,这账本啊,记着的不是数目,是人心。”

少年继续往后翻,账本的纸张渐渐变得好起来,有的甚至是用机关单位的公文纸背面写的。字迹也换了,带着些生硬的笔锋,像是刚学写字不久的人。

“这是你爷爷我。”老爷子的声音低了些,“建国后公私合营,咱家的布庄并入了供销社。我成了售货员,每天记账,用的都是这种纸。你看这里。”

他指向1960年的一页,上面记着:“三月五日,售红糖三两给张奶奶,记账。备注:孙儿发烧,需红糖煮姜茶。”后面用很小的字写着:“自己垫付,勿让老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