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年3月25日 方案准备 创建时间:10:07(1 / 1)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3 月 25 日的档案室,37 个牛皮纸袋按 1962 年的编号顺序排列,第 19 号纸袋被红绳单独捆扎,袋口贴着 “核心机密” 的标签,与 1963 年《算法分级手册》第 19 页的标注完全对应。陈恒的手指在纸袋上划过,停在第 19 号时停顿 0.37 秒,指尖与标签上 “禁止外传” 的笔迹重叠。阳光透过窗棂,在 37 套算法的清单上投下光斑,剔除第 19 套后剩余的 36 套,与 1962 年国际通信标准的兼容项数量完全一致。纸袋厚度测量显示,37 套总厚度 3.7 厘米,剔除第 19 套后减少 0.98 厘米,与 1962 年核心算法的保密等级权重占比吻合。字幕浮现:当援建方案从 37 套算法中剔除第 19 套,留下的 36 套里藏着 1962 年的技术底线 —— 这是方案准备对机密与共享的精准平衡。】
一、算法筛选:37 套的历史根基
档案室的铁柜第 37 层,1962 年的算法验证报告按编号堆叠,陈恒抽出第 19 号时,纸张边缘的磨损痕迹与其他 36 套明显不同,装订线内残留着 1962 年保密会议的红墨水印记。“1962 年我们做过 37 次兼容性测试。” 老工程师周工戴上老花镜,指着报告第 37 页的结论,“当时第 19 套在 - 19℃环境下的加密强度比国际标准高 1.9 倍,是唯一达标的核心项。”
技术员小马将 37 套算法的参数输入计算器,1962 年的验证通过率显示:37 套平均通过率 91%,其中第 19 套达 100%,但标注 “仅限国内使用”。陈恒翻出 1962 年的国际合作备忘录,第 19 条明确规定 “核心加密算法不得外泄”,条款墨迹的干燥度经检测与第 19 号算法的定稿日期一致。“不是我们保守,1962 年东欧某国的算法泄露事件,就是因为核心项没做限制。” 他的指甲在备忘录上划出浅痕,与 1962 年事故报告的装订线重合。
筛选进行到第 19 小时,团队发现 37 套算法中,有 36 套的基础框架源自 1962 年的国际通用标准,仅第 19 套是自主研发的 “防电磁脉冲” 专项算法。周工对比两者的代码行数:国际通用算法平均 1962 行,第 19 套达 3700 行,多出的部分正好对应 1962 年核试验后的加密需求。“这 36 套是‘通用语’,第 19 套是‘方言’,对外援建得说通用语。”
二、机密剔除:第 19 套的技术边界
陈恒在第 19 号算法的封面上画了条斜线,斜线角度 37 度,与 1963 年《保密手册》第 37 页规定的 “剔除标记标准” 完全一致。小马注意到,该算法的最后修订日期是 1962 年 11 月 19 日,与我方首次电磁脉冲防护测试的日期相同,修订记录中有 19 处涉及核参数,与其他算法的民用参数明显不同。
“1962 年争论了 37 天,才把第 19 套定为核心。” 周工的烟袋锅在桌面上敲出点,“当时第 19 次评审会,有人说‘这套算法能扛住核干扰,绝不能给别人’。” 陈恒让小马做模拟对比:用第 19 套与其他算法加密同一份文件,前者在强干扰下的解密成功率 98%,后者平均 79%,差值 19% 正好是 1962 年设定的机密等级阈值。
年轻资料员小李不解:“少一套会不会影响系统稳定性?” 陈恒没说话,只是调出 1962 年的冗余测试数据:37 套算法中,第 19 套与第 7 套存在 19% 的功能重叠,剔除后通过第 7 套的参数补偿,整体稳定性仅下降 0.37%,在允许范围内。“1962 年设计时就留了后手,核心项必须可剥离。”
三、心理博弈:共享与保密的尺度较量
方案评审会上,有人提出保留第 19 套的简化版。陈恒翻开 1962 年的安全评估,第 19 页用红笔写着:“任何简化都会导致防护强度下降 37%”,评估人签名与第 19 套算法的发明人完全一致。“1962 年试过 19 种简化方案,全部在第 37 次攻击测试中被破解。”
周工展示了 1963 年的模拟推演:若第 19 套外泄,敌方可通过反向工程推算出我方核心加密逻辑,至少缩短 37 天的破解时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 1962 年用 19 次失败换来的教训。” 陈恒让小李看第 19 套算法的最后一页,手写批注 “防人之心不可无” 的笔迹,与 1962 年某国撕毁合作协议后的会议记录笔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