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随机数生成器测试优化(1 / 1)

卷首语

1965 年 2 月,“73 式” 密钥动态生成器原型初步成型后,研发团队敏锐意识到:随机数作为动态密钥 “不可预测性” 的核心来源,其性能直接决定密钥安全等级 —— 虽前期基础测试中随机数重复率、游程特性达标,但在野战复杂电磁环境下,仍存在被敌方通过统计分析预测的潜在风险。此时,通过 1000 次规模化测试定位短板、优化算法,成为提升随机数不可预测性的关键举措。这场为期 10 天的测试优化,不仅将随机数的抗预测能力提升 30%,更形成 “测试 - 分析 - 优化 - 验证” 的随机数性能迭代范式,为 “73 式” 动态密钥的实战安全性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一、测试优化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随机数生成器原型(基于 3AG1 晶体管噪声源)虽通过前期基础测试(10 万组随机数重复率 0.0001%),但陈工团队在电磁干扰模拟测试中发现:当遭遇 500V/m 强电磁信号时,随机数序列中 “0”“1” 分布偏差从 ±0.02% 扩大至 ±0.05%,虽仍符合安全要求,却暴露出复杂环境下随机特性不稳定的隐患,需通过规模化测试进一步优化。

基于动态密钥安全需求,团队明确测试优化三大核心目标:一是通过 1000 次连续生成测试,定位随机数在分布均匀性、游程长度、抗干扰性上的短板;二是优化算法与硬件,使优化后随机数 “0”“1” 分布偏差≤±0.02%(强电磁环境下≤±0.03%),最长游程长度≤14 位,抗预测成功率≤0.0001%;三是确保优化后生成器功耗、体积不变,适配野战设备集成需求(功耗≤2W,电路板尺寸≤10cm×15cm)。

测试优化工作由陈工牵头(随机数生成器研发负责人),组建 4 人专项小组:陈工(整体方案设计,把控优化方向)、马工(测试执行,负责数据采集与分析)、王工(硬件适配,修改噪声采集电路)、李工(算法支持,设计后置处理逻辑),覆盖 “测试 - 分析 - 硬件 - 算法” 全环节,分工明确且互补。

优化周期规划为 10 天(1965.2.5-1965.2.14),分四阶段:第一阶段(2.5-2.6)设计 1000 次测试方案与指标体系;第二阶段(2.7-2.8)开展初始 1000 次测试,定位问题;第三阶段(2.9-2.12)优化硬件与算法;第四阶段(2.13-2.14)优化后二次 1000 次测试,验证效果,衔接生成器整体集成。

启动前,团队梳理核心约束:测试需覆盖常态与强电磁环境(模拟野战场景);优化不得增加硬件成本(控制在原预算 800 元内,新增元件成本≤20 元);生成器生成速度需保持≥1 次 /μs(不影响密钥 30 分钟更新周期),这些约束成为测试优化的重要边界,避免技术冒进。

二、1000 次测试方案的设计与指标体系

马工团队基于随机数安全特性,结合实战场景需求,设计《1000 次随机数生成测试方案》,确保测试覆盖 “常态 - 干扰” 双环境,指标量化可验证、可追溯。

测试环境搭建:分为常态环境(温度 25℃±2℃,湿度 50%±5%,电磁干扰≤10V/m)与强电磁环境(温度 25℃±2℃,湿度 50%±5%,施加 500V/m 电磁信号,干扰频率 100kHz-1MHz,覆盖野战通信频段),两种环境下各开展 500 次测试,每次生成 1 组 32 位随机数,共采集 1000 组( 位)数据,测试设备采用国产 EMI-1965 型电磁干扰仪与 JT-1 型晶体管参数测试仪,确保环境参数可控且精准。

测试指标体系分为三类,均参考当时军用加密设备标准:一是分布均匀性指标,统计 1000 组数据中 “0”“1” 占比,偏差需≤±0.02%(常态)、≤±0.03%(强电磁),通过 “总位数 ÷2 - 实际‘0’位数” 计算偏差值;二是游程特性指标,记录连续 “0” 或 “1” 的长度(游程),最长游程需≤14 位,且各长度游程数量需符合泊松分布(如 1 位游程理论占比约 50%,2 位游程约 25%);三是抗重复与抗预测指标,统计 1000 组数据中重复组数(重复率≤0.001%),通过 “滑动窗口预测法”(基于前 8 位预测第 9 位)评估抗预测能力(预测准确率≤0.000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采用纸质记录仪实时记录每次生成的 32 位随机数(二进制),标注测试序号、环境类型、生成时间;后期通过 “手动统计 + 机械计算器分析” 计算指标(如 “0”“1” 占比、游程长度),强电磁环境下同步用 SR-8 型示波器观测噪声源输出波形,记录干扰对噪声信号的影响(如波形波动幅度、频率偏移),确保问题可追溯至硬件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