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1 / 1)

卷首语

1965 年 4 月,“73 式” 可编程算法初步验证完成后,研发团队面临核心挑战:抽象的加密逻辑需依托硬件实体落地,而野战、边防、铁路调度等场景对设备的运算速度、环境适应性、通信兼容性提出差异化要求。此时,设计适配算法需求与多场景的硬件总体方案,成为连接 “算法理论” 与 “实用设备” 的关键桥梁。这场为期 1 个半月的方案设计,通过分层架构、明确组件功能与稳定连接逻辑,构建起 “运算 - 存储 - 控制 - 接口” 一体化的硬件体系,不仅支撑了后续原型机组装,更奠定了我国早期军用电子密码机的硬件设计范式。

一、硬件方案设计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可编程算法验证完成后,王工团队(硬件板块总负责)梳理出算法对硬件的核心需求:需支持 37 阶矩阵乘法(运算速度≥0.7μs / 次)、128 位动态密钥生成(随机数生成速度≥1 次 /μs)、19 组模块协同(数据交互延迟≤0.1μs),同时需适配 - 40℃至 50℃环境、10-500Hz 震动场景,硬件方案需兼顾性能与适应性。

基于场景需求与 19 项核心指标,团队明确三大设计目标:一是架构适配性,硬件架构需匹配算法模块划分(如运算单元对应矩阵模块、存储单元对应程序 / 数据区),支持组件独立升级;二是功能明确性,各组件功能边界清晰(如运算组件不负责存储、控制组件不参与加密),避免功能耦合;三是连接稳定性,组件间数据 / 控制信号传输错误率≤0.001%,确保加密流程无中断。

设计工作由王工牵头,组建 5 人专项小组:王工(整体架构设计,把控方案方向)、赵工(运算组件设计,熟悉矩阵运算硬件实现)、孙工(存储组件设计,参与磁芯存储器调研)、刘工(接口组件设计,负责通信与配置接口)、周工(控制组件设计,擅长时序同步),覆盖 “运算 - 存储 - 接口 - 控制” 全环节。

设计周期规划为 1 个半月(1965.5.1-1965.6.15),分三阶段:第一阶段(5.1-5.10)梳理算法需求与场景约束,确定架构框架;第二阶段(5.11-6.5)设计组件功能与连接方式,绘制原理图;第三阶段(6.6-6.15)开展方案评审与优化,形成最终方案,衔接原型机组装。

启动前,团队明确核心约束:硬件总成本≤3 万元(单台设备)、总功耗≤35W(边防哨所供电限额)、设备尺寸≤50cm×40cm×20cm(适配装甲车辆 / 哨所安装),这些约束成为方案设计的重要边界。

二、硬件架构的整体设计

王工团队基于 “分层解耦” 理念,设计 “四层三总线” 硬件架构,各层组件功能独立且通过总线高效连接,架构可扩展性强。

第一层:核心运算层,负责加密算法的核心运算,包含 3 个组件 —— 矩阵运算单元(支持 37 阶矩阵乘法,由 1369 个晶体管构成)、密钥生成单元(集成随机数发生器与密钥运算模块)、辅助运算单元(处理模 256 运算、异或扰动等基础运算),运算速度均≥0.7μs / 次,满足算法运算需求。

第二层:存储层,负责程序与数据存储,采用 16KB 磁芯存储器(北京有线电厂 MC-1964 型),按功能分区 —— 程序区(8KB,存储 19 组模块代码)、数据区(4KB,存储密钥与临时缓存)、备份区(4KB,存储程序备份与配置参数),存储读写速度≥0.8μs / 次,适配算法数据交互需求。

第三层:接口层,负责设备与外部的交互,包含 2 类接口 —— 通信接口(支持短波电台、有线通信,数据速率 1200-9600 波特)、本地配置接口(通过面板按键与指示灯,支持参数输入与状态查看),接口均具备抗电磁干扰设计(铜网屏蔽),适配野战通信场景。

第四层:控制层,负责硬件系统的时序同步与异常处理,包含主控单元(基于国产 TTL 逻辑芯片,生成 1MHz 主时钟)、异常检测单元(监测组件故障,触发报警或降级),控制信号传输延迟≤0.05μs,确保各层组件时序一致,5 月 10 日形成《硬件架构框架报告》,明确各层组件构成。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硬件架构设计档案

1965 年 5 月的《“73 式” 电子密码机硬件架构设计档案》(档案号:JY-1965-001),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包含架构分层图、组件参数表、总线设计说明,共 32 页,由王工、赵工共同绘制,是架构设计的核心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