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1 / 2)
卷首语
【画面:1973 年野外通信站照片(泛黄质感),密码机被包裹在棉被中抵御严寒,技术员用冻红的手指转动旋钮;另一张照片中,密码机连续工作多日后,晶体管外壳布满细密灰尘,旋钮因频繁操作出现磨损。字幕:“实战不会给设备‘温和环境’,零下 30 度的严寒、7 天 7 夜的连续通信、敌人的暴力破解尝试,都是必须跨过的生死关 —— 极限测试,就是提前在实验室模拟这些‘战场考验’。”】
一、低温极限测试方案:模拟野外严寒环境(1973.04.15-04.17)
【历史影像:实验室准备场景 —— 木架上放着厚实的保温木箱(内贴石棉保温层),地面摆放着干冰桶(标注 “工业用二氧化碳”)、水银温度计(量程 - 50℃~50℃),技术员用棉线将密码机固定在木箱中央。画外音:“1973 年《野外通信设备环境试验要求》指出:北方边境冬季最低温可达 - 40℃,密码机需在该环境下保持基本加密功能,这是‘生存底线’。”】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在 - 20℃、-30℃、-40℃三个梯度低温下的开机性能、加密速度及稳定性,确保严寒环境下不失效。
2. 环境模拟(1973 年可行方案)
低温箱搭建:采用 “保温木箱 + 干冰” 组合,木箱内部尺寸 50cm×50cm×50cm,内壁贴 2cm 厚石棉层(保温),底部放置 5cm 厚干冰,通过调节干冰用量控制温度(干冰越多,温度越低);
温度监测:在密码机周围布置 3 支水银温度计(分别位于顶部、侧面、底部),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确保箱内温度波动≤±2℃;
预冷处理:测试前将密码机放入木箱,先降至 - 10℃并保持 1 小时,让设备逐步适应低温,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部件开裂。
3. 测试指标
在 - 20℃温度梯度下,要求开机成功率达到 100%,加密速度不低于 4.5 字符 / 秒,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出错次数不超过 1 次,核心要求为实现正常加密;-30℃时,开机成功率需≥90%,加密速度≥4 字符 / 秒,12 小时出错次数≤2 次,确保基本功能正常即可;-40℃的极限条件下,开机成功率≥80%、加密速度≥3.5 字符 / 秒、12 小时出错次数≤3 次即为合格,核心标准是关键加密逻辑不失效。
4. 测试流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