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2 / 2)

预冷阶段(0-1 小时):向木箱加入少量干冰,将温度降至 - 10℃,密码机关机状态放置,技术员每隔 10 分钟记录温度;

-20℃测试(1-5 小时):添加干冰使温度降至 - 20℃,尝试开机(最多 3 次),记录开机成功率;开机后连续输入 10 组 20 字符明码,测加密速度;随后保持开机状态 12 小时,每小时输入 1 组明码,统计出错次数;

梯度降温测试(5-29 小时):按同样流程依次测试 - 30℃(5-17 小时)、-40℃(17-29 小时),每次降温前需在当前温度保持 2 小时,避免温度骤降;

恢复测试(29-30 小时):将密码机从低温箱取出,在室温(25℃)放置 2 小时,测试开机及加密性能,验证低温后的恢复能力。

5. 数据记录

采用 “低温测试记录表”(手写),记录温度、开机次数、加密时间、出错详情,同步拍摄密码机指示灯状态及示波器波形(低温下脉冲是否稳定)。

【1973 年技术应对】:低温下晶体管放大倍数(β 值)会下降,测试前更换部分 “低温适配晶体管”(3AX31B 型,β 值 80-100,比普通型更高);旋钮润滑脂改用低温黄油(-40℃不凝固),避免旋钮卡滞。

二、连续运行极限测试方案:模拟长时间实战通信(1973.04.20-04.27)

【场景重现:实验室布置图 —— 密码机连接外接稳压电源(1973 年上海整流器厂生产,输出 12V 直流),旁边放着轮换使用的备用电源(6 节 1 号电池串联),技术员轮班表贴在墙上(3 人 1 组,每班 8 小时),桌上堆满 “明码 - 密文比对卡”。历史录音:“实战中可能遇到连续 7 天 7 夜的紧急通信,设备一旦停机,后果不堪设想 —— 这次测试就是要‘熬’出设备的极限。”】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连续 168 小时(7 天)不间断运行的稳定性,模拟实战中 “高强度、无休息” 的加密需求。

2. 运行保障(1973 年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