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73 式” 技术成果系统梳理与归档(1 / 1)
卷首语
【画面:1972 年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档案库,阳光透过木窗洒在整齐的铁皮档案柜上,张工戴着白手套,将一本《“73 式” 设计图纸汇编》放入标有 “绝密” 的柜中;旁边的桌上,李工正在用棉线装订《研发全流程报告》,针脚整齐,封面盖着红色归档章。字幕:“技术成果的梳理与归档,不是研发的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 —— 每一页图纸、每一份报告、每一项专利,都承载着一代人的技术智慧,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路。”】
一、研发全流程文档梳理:从立项到量产的系统归集
【历史影像:文档整理现场,5 名技术员围坐长桌,桌上摊开散落的研发资料 —— 从 1968 年的《立项建议书》到 1971 年的《批量生产总结》,泛黄的纸张上满是手写批注。画外音:“1972 年《军工科研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重大装备研发档案需‘全程追溯、完整归集’,归档率需达 100%。”】
文档范围界定:明确归档文档覆盖 “研发全生命周期” 6 大阶段:立项论证(1968 年)、方案设计(1969 年)、样机试制(1970 年)、测试验证(1971 年)、批量生产(1971-1972 年)、列装反馈(1972 年),共梳理出图纸、报告、记录等 12 大类资料,总计 3200 余页。
分类标准制定:按 “技术类 - 管理类 - 成果类” 三级分类:
技术类:设计图纸(总装图、零件图)、测试报告(极限测试、低温测试)、工艺文件(焊接规范、装配流程);
管理类:立项批复、会议纪要、进度报表、经费决算;
成果类:验收报告、列装反馈、升级方案;
每类下设子目录,用红笔标注分类编号(如 “JS-01-001” 代表技术类 - 设计图纸 - 总装图)。
整理规范统一:文档采用 “左侧装订、骑马钉 + 棉线双加固” 工艺,封面标注 “项目名称、文档类型、编制日期、编制人”;图纸统一采用 8 开标准尺寸,折叠为 “手风琴式”,便于翻阅;手写记录需附 “字迹说明”,确保后续可辨识。
完整性核查:建立 “文档追溯清单”,逐份核对是否有编制人、审核人签字,是否有版本标注;发现 1970 年《样机试制记录》缺少 3 页关键数据,立即联系原编制人李工补充,确保无缺失。
交叉审核机制:实行 “双人交叉核查”,1 人负责核对文档完整性,1 人负责核对分类准确性,核查通过后在《归档审核表》上双签字,确保梳理质量。
二、研发文档汇编成册:标准化的成果固化
【场景重现:汇编现场,张工将《极限测试报告》按 “低温测试 - 连续运行测试 - 防破解测试” 顺序整理,用铅笔在页边标注页码;旁边的王工正在用油印机印制《工艺文件汇编》,油墨香气弥漫,每印完 10 册就用牛皮纸包装,贴上标签。历史录音:“图纸要按装配顺序排 —— 先总装图,再模块图,最后零件图,这样别人看的时候才顺!”】
技术类文档汇编:编制《设计图纸全集》(共 10 册),包含总装图 1 册、核心模块图 3 册、零件图 6 册,每册附 “图纸目录”“尺寸标注说明”“材料清单”;汇编《测试报告汇编》(5 册),按测试类型分类,附原始数据台账、波形照片、分析结论,确保测试过程可追溯。
管理类文档汇编:整理《研发管理文件集》(3 册),收录立项批复、会议纪要(120 次会议)、进度计划等,按时间顺序编排,附 “关键节点对照表”;编制《经费决算报告》(1 册),详细记录研发全过程经费使用(总投入 85 万元),附采购发票复印件、报销凭证。
成果类文档汇编:汇编《列装与升级成果报告》(2 册),包含部队反馈意见(500 余条)、升级方案(1971 年版)、批量生产总结,附故障率统计、用户满意度调查数据;编制《问题整改汇编》(1 册),收录研发中 28 类典型问题的 “现象 - 原因 - 措施”,为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汇编质量管控:每册汇编均需经过 “编制 - 审核 - 批准” 三级签字:编制人(技术员)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审核人(项目组长)对完整性负责,批准人(所长)对整体质量负责;封面加盖 “研发成果专用章”,标注汇编日期、册数(如 “第 3 册 共 10 册”)。
油印与分发:采用油印机批量印制汇编资料,技术类文档印制 50 套(研发团队 20 套、生产厂家 20 套、部队 10 套),管理类与成果类文档印制 20 套(存档 10 套、上级主管部门 10 套);分发时填写《分发登记表》,接收单位需签字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