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集:《公众参与的新模式》(2 / 2)

林舟趁这间隙观察着实验室的布局,伦理审计标准里明确要求,基因编辑实验区与普通实验区必须设置物理隔离带。但他注意到,墙角的通风管道并没有安装单向阀门——这意味着潜在的基因泄漏风险。

"张教授,你们的通风系统符合GB/T -2020的要求吗?"他指着管道接口处问道。

"当然符合,我们上个月刚做过检测。"张教授的回答滴水不漏,但林舟捕捉到他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慌乱。

第一天的现场审计在表面和谐的氛围中结束。回到酒店后,苏芮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摊在桌上,眉头紧锁:"数据有问题。"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图谱,"这两处碱基对的编辑痕迹,明显是后期合成的,不是自然编辑结果。"

林舟凑近细看,果然发现了人为修改的痕迹。标准操作流程中,所有基因编辑数据必须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任何后期修改都需要提交变更说明。

"明天我们重点核查原始实验记录。"他沉吟道,"还有通风系统,我打算让中心派专业人员来检测。"

第二天清晨,他们再次来到研究所,却被挡在了实验室门外。张教授面色凝重地告诉他们,昨晚实验室发生了小规模泄漏,虽然已及时处理,但为了安全起见,暂时无法进入。

"泄漏?"苏芮敏锐地抓住关键词,"具体是什么情况?有没有按照规定上报?"

根据《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任何级别的泄漏事件都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监管部门。张教授支支吾吾的样子,让两人心中警铃大作。

最终,在他们的坚持下,研究所提交了事故报告:一只培育箱的密封圈老化,导致约两百只基因编辑蚊子逃逸。"但请放心,这些蚊子都经过了绝育处理,不会造成生态影响。"张教授反复强调。

林舟却注意到报告上的事故发生时间是凌晨三点,而他们昨晚离开时已经七点。"为什么隔了八个小时才处理?"

"夜班值班人员经验不足,一开始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张教授的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林舟注意到他不停地摩挲着无名指上的戒指——那是说谎时的典型微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