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杨嗣昌十面张网(1 / 1)
崇祯十年(1637年)的深秋,北京紫禁城的暖阁里,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对着一幅标满红圈的舆图唉声叹气。那些红圈布满了陕西、河南、湖广的地界——那是农民军活跃的区域。三年来,朝廷换了七任兵部尚书,派出去的军队打了无数仗,可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贼"却像春天的野草,烧了又长,反而越来越多。
"陛下,杨嗣昌有本要奏。"太监的尖嗓打破了沉默。一个身着藏青官袍、面容清癯的中年官员快步走进来,他是刚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前内阁大学士杨鹤的儿子。杨嗣昌没等崇祯问话,就"扑通"跪在地上,双手高举一份奏折:"臣有'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可于三月内荡平流寇!"
崇祯眼睛一亮,连忙接过奏折。他不知道,这份看起来完美的计划,会成为一场拖垮明朝的大赌局。
杨嗣昌这个人,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型人才。他出身书香门第,文章写得漂亮,对兵法战策能倒背如流,可一辈子没上过战场。但这不妨碍他制定出一套看起来无懈可击的围剿计划。
所谓"四正六隅",简单说就是把全国划成十个战区。陕西、河南、湖广、凤阳这四个地方是"正兵",由四省巡抚亲自带队,负责正面硬刚;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是"隅兵",由这六省巡抚配合,负责堵截包抄。十个战区像一张大网,同时向农民军发起进攻,这就是"十面张网"(《明史·杨嗣昌传》)。
为了让这张网转起来,杨嗣昌还提了两个条件:第一,加征"剿饷",每年两百万两白银,用来养兵;第二,调洪承畴、孙传庭这两位最能打的将领,分别坐镇陕西和河南,统一指挥。
崇祯看完奏折,激动得直拍桌子。他当了十年皇帝,天天被"流贼"气得睡不着觉,现在终于有人敢打包票了!"就依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朕倒要看看,这张网能不能把贼寇一网打尽!"
可崇祯没细想,杨嗣昌的计划有个致命漏洞:他把农民军当成了站着不动的靶子。那些"流贼"最擅长的就是"流"——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今天在陕西抢粮食,明天可能就跑到河南了。十省巡抚各管一摊,谁肯卖力帮别人堵口子?
更要命的是"剿饷"。当时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几百万两,还要应付辽东的清军,这两百万两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刮。河南的一个举人在日记里写道:"去年加辽饷,今年加剿饷,明年是不是要加'死饷'?反正都是饿死,不如跟着闯王混口饭吃。"(《豫变纪略·卷一》)这就像给本就着火的房子浇油,只会逼更多人投奔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十面张网"正式启动。没想到,开局竟然出奇地顺利。
先倒霉的是张献忠。这位"八大王"当时正在湖广、四川一带流窜,被杨嗣昌的网逼得没地方躲。杨嗣昌调来了左良玉的部队,又让四川巡抚邵捷春从后面堵截。左良玉是个老油条,打仗爱耍滑头,但这次看在杨嗣昌许给他"平贼后赏白银五万两"的份上,竟然真的卖力了。
二月,左良玉在四川玛瑙山设下埋伏。张献忠带着部队钻进了包围圈,一场激战下来,大西军损失惨重,连张献忠的老婆孩子都被俘虏了。张献忠穿着一身小兵的衣服,混在乱兵里才逃出来,身边只剩下几十个人(《明季北略·卷十六》)。
几乎同时,李自成在陕西也被洪承畴、孙传庭打得大败。他带着刘宗敏等十八个人躲进了商洛山,天天靠打野兔充饥,差点饿死在山里。一时间,朝廷上下都觉得杨嗣昌的计划要成了,崇祯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庆功宴。
杨嗣昌飘了。他在给崇祯的奏折里吹起了牛:"贼势已蹙(cù),三月内必平!"还特意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写着"盐梅上将"(意思是自己像调味的盐梅一样,是国家栋梁),到处盖在公文上。
可他没注意到,左良玉已经开始摆架子了。玛瑙山大捷后,杨嗣昌答应的五万两银子迟迟没到账(朝廷没钱),左良玉气得大骂:"杨嗣昌这书生,只会放空炮!"从此再也不听调遣。后来张献忠卷土重来,左良玉就眼睁睁看着不打,杨嗣昌气得跳脚也没用。
就在杨嗣昌以为胜券在握时,张献忠使出了一招"伪降"的杀手锏。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张献忠带着残部跑到湖广谷城,向巡抚熊文灿投降。他把抢来的金银珠宝都送给熊文灿,还天天请他喝酒看戏。熊文灿是个贪财好色的家伙,收了好处就上奏说"张献忠真心归降"。杨嗣昌虽然觉得不对劲,但一来想早点交差,二来也怕逼急了张献忠再反,就顺水推舟同意了。
张献忠这一"降",就降了整整一年。这一年里,他没解散部队,没交出武器,反而在谷城修城墙、练新兵,还派人去山里招兵买马。当地百姓偷偷说:"八大王哪是投降?这是在谷城养精蓄锐呢!"(《蜀碧·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