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集:《苗医与航天食品研发》(2 / 2)

李薇将粉末倒入检测仪,屏幕上的数据实时刷新。当看到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时,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接下来的筛选如同一场马拉松。鱼腥草被否决,因为挥发性成分可能影响舱内环境;天麻虽能改善神经功能,却不符合长期储存的要求;直到龙木生拿出铁皮石斛的组培苗,实验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这是我们和农科院合作培育的品种。"龙木生指着玻璃瓶中翠绿的茎段,"苗医认为它能滋阴生津,现代研究也发现,它的多糖体可以调节免疫力。更关键的是,它适合在空间站的植物栽培舱生长。"

王磊看着检测报告中抗氧化活性的数值,突然拍了下手:"有了!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在轨栽培+预加工'的方案。新鲜石斛既能作为观赏植物缓解航天员的心理压力,采收后又能制成饮品。"

深夜的实验室,龙木生对着苗医古籍《百病百草》拍照存档。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字记载着"石吊兰(即石斛),生于岩缝,采之曝干,可解劳乏"。他忽然觉得,这些流传千年的智慧,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走向宇宙。

三、失重环境下的味觉博弈

航天员赵鹏第一次品尝苗医航天食品时,正漂浮在天宫空间站的实验舱里。密封袋中的刺梨糕在无重力下缓缓旋转,像一颗晶莹的紫宝石。

"尝尝看,这是龙医生特别调整过配方的。"地面指挥中心传来王磊的声音。

赵鹏咬下一块,酸甜的滋味在口腔中炸开。不同于以往航天食品的单调口感,这刺梨糕带着一丝微妙的回甘。"味道不错!比压缩饼干强多了。"他边说边翻看包装上的成分表,铁皮石斛粉、葛根提取物的字样让他想起出发前的座谈会。

那天在训练中心,龙木生用苗家特有的酸汤鱼招待他们。"苗医讲究'以味补身',"老人夹起一块鱼肉,"酸能敛汗,辣可驱寒,就像在太空中,你们需要的不仅是营养,还有对抗极端环境的力量。"

此刻,赵鹏按下饮品机的按钮,看着石斛浓缩液与水在失重下融合成淡绿色的液体。自从换了这套苗医食谱,他明显感觉睡眠质量提高了,以前起床后常有的头晕感也消失了。

地面实验室里,龙木生正和团队攻克新难题。航天员反馈,长期食用预包装食品会出现味觉迟钝。"这在苗医里叫'食气不振'。"他指着砂锅中小火慢炖的药膳,"我们得让食材保持'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