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集:《苗医与现代物流配送》(1 / 2)
苗药的环球温度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去,阿爸已经背着药篓站在吊脚楼前。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拂过篓里的天麻,这些刚从雷公山深处采来的药材还带着露水的凉意。
“阿爸,今天要去县里开会。”阿妹背着帆布包从屋里出来,“说是要跟什么物流公司合作。”
阿爸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疑虑:“苗药讲究鲜采鲜制,运那么远还能管用?”他将一株带着泥土的七叶一枝花放进药篓,“当年你爷爷就是因为药材运不到省城,耽误了多少病人。”
阿妹掏出手机点开一张照片:“您看,他们有专门的箱子,能保持恒温。就像咱们把药材放在山泉边一样。”照片里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往车上搬银色的箱子,箱子上印着苗绣纹样的logo。
二
会议室里的空调温度调得有些低,阿爸不自觉地裹紧了靛蓝土布褂子。长桌对面坐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恒通物流冷链事业部总监 陈明”。
“龙老先生,”陈明推过来一份文件,“我们研究过三十七种常用苗药的保存参数,像您常用的九龙盘,需要在8℃环境下运输,湿度保持65%。这套冷链系统能精确到±0.5℃。”
投影仪上展示着冷链路线图,红色的线条从黔东南辐射向全国,甚至延伸到海外。阿爸注意到贵阳到广州的路线被特别标注出来——那是当年他背着药篓走了三天三夜的路。
“去年暴雨冲毁山路,台江县有个孩子等着您的接骨药,最后还是靠直升机才送过去。”陈明翻出一段新闻视频,“如果有我们的冷链网络,这种情况四小时就能送达。”
阿爸的手指在桌沿轻轻敲击,那是他年轻时捣药的节奏。窗外的阳光穿过玻璃,在文件上投下光斑,像极了药晒场上跳动的火苗。
三
第一个冷链仓库建在凯里市郊,银灰色的库房外墙上,阿妹设计的苗绣图案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阿爸站在恒温区里,看着工作人员将封装好的药包放进冷链箱,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8℃、65%。
“这箱子比咱们的陶罐还管用?”他伸手触碰箱壁,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后山的山泉洞。
“不仅能保温,还能定位。”仓库主管小王打开手机APP,“您看,这箱发往上海的药现在到怀化了,温度一直稳定在5℃。”
首批通过冷链发出的是一批治疗风湿的药酒,目的地是哈尔滨。阿爸坚持要看着箱子装上冷链车才肯走,发车时他往司机手里塞了包自己炒的茶:“路上多盯着点温度。”
三天后,他收到上海中医馆的反馈视频。视频里一位白发老人喝完药酒后,关节活动自如了许多。“龙大夫,这药跟您亲自送来的一样新鲜。”老人竖起的大拇指让阿爸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四
问题出在跨境运输上。一批发往新加坡的解毒膏在海关滞留了两天,开箱检查时温度已经升到12℃。阿爸在监控室里看着数据曲线攀升,急得直跺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