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待来日重整朝纲靖四海,方慰那忠魂热血洒荒丘!(1 / 1)
卷首语
《大吴边事录》有载:“瓦剌太师也先,性狡狠而多谋,善用兵且嗜杀,每临战事必求斩草除根,不留余孽。” 德佑年间,也先率部寇边,志在擒获大吴天子以胁朝纲,遂于落马坡设伏布险。然天不遂其愿,伏兵虽锐,终未困住建康帝萧桓 —— 乱局之中,帝携残部遁入东侧密林,踪迹倏然隐匿。
也先闻之怒不可遏,掷弯刀于地,下死令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遂调全军分五路合围,火把连营数十里,搜山三日不休。然此搜捕非唯恃力之举,更藏庙堂诡谲之博弈:瓦剌军中潜有大吴旧党密探,或暗通消息引兵入歧路,或私置伪迹(如龙袍碎片、马蹄模印)混淆视听;彼辈既欲假也先之手擒帝,以博旧党夺权之功,又恐行迹败露遭瓦剌灭口、遭大吴清算,首鼠两端间,更添搜山之波折与凶险。
今不涉前因、不论后果,唯详述此三日搜山之始末 —— 或写瓦剌兵屠流民、焚草木之酷烈,或记密探弄巧、也先多疑之暗斗,以血肉细节揭搜捕之惨、人心之险,为后续谢渊、秦飞勘破奸邪、肃清朝纲,留此一证。
京剧唱词?落马坡搜山两段
第一段 【瓦剌太师?也先(架子花脸)】
三日搜山火照林哪!钢刀映月血痕深。
漫山遍野皆兵影,不见萧桓急煞人!
龙踪隐入烟霞里,只留寒骨伴风吟!
若教那昏君逃性命,我这满腔怒气怎生津!
第二段 【大吴太保?谢渊(老生)】
三日搜山恨未休,龙潜深渊虎仍游。
瓦剌兵退心不死,内奸暗里弄阴谋。
边疆烽火何时了,黎民涂炭泪空流。
某定要勘破奸邪网,且待锋刃断仇雠!
待来日重整朝纲靖四海,方慰那忠魂热血洒荒丘!
落马坡主峰下的瓦剌中军大营,篝火熊熊燃烧,映得也先的脸明暗交错。他踞坐在虎皮椅上,手中摩挲着一柄镶嵌宝石的弯刀 —— 那是元兴帝时期大吴赠给瓦剌的礼物,如今却成了他追杀大吴皇帝的凶器。帐内,瓦剌诸将垂首而立,大气不敢出,唯有帐外巡逻兵的脚步声与风吹篝火的噼啪声交织。“萧桓遁入东侧密林,” 也先的声音低沉如雷,打破死寂,“传令下去,全军分五路搜山,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三日之内,若寻不到他,尔等皆提头来见!”
副将巴图躬身领命,刚要转身,也先却抬手叫住他:“且慢。” 也先目光扫过帐内,落在角落一名身着瓦剌服饰、却面生的士兵身上 —— 那是镇刑司副提督石崇派来的密探王六,自称 “熟悉落马坡地形”。“王六,” 也先开口,语气带着审视,“你说你曾在落马坡为猎户,林中路径皆熟?” 王六忙上前一步,躬身道:“回太师,小人确是此地猎户,后投瓦剌,林中每一条山道、每一处山洞,小人都了如指掌,愿为太师引路,捉拿萧桓。”
也先盯着王六,眼中闪过一丝疑虑 —— 此人虽一口本地口音,却无猎户常见的老茧,且腰间虽佩瓦剌短刀,内侧却隐约露出大吴官服的衣角。但此刻搜山要紧,也先暂压疑虑,冷声道:“好。你随巴图一路,若寻到萧桓踪迹,赏黄金百两;若敢欺瞒,定将你凌迟处死!” 王六心中一紧,面上却依旧恭敬:“小人不敢欺瞒太师,定当尽心引路。” 巴图瞥了王六一眼,虽觉此人异样,却也未多言 —— 也先军令如山,延误搜捕,自己也担待不起。
诸将领命散去,帐内只剩也先与亲卫。亲卫低声道:“太师,那王六形迹可疑,恐非真心投效,不如先将他拿下审问?” 也先摇头,指尖敲击扶手:“此人若真是内奸,留着他,或许能引出更多大吴旧党;若只是普通猎户,杀之反倒误事。你派两人暗中监视他,若有异动,即刻禀报。” 亲卫躬身应道:“是,太师。” 也先望向帐外东侧密林的方向,眼中满是狠厉 —— 萧桓若逃,不仅此次设伏功亏一篑,更会让大吴士气复振,他必须抓住萧桓,断了大吴的念想。
夜半时分,瓦剌大军已集结完毕,五路兵马各持火把,如同五条火龙,朝着东侧密林进发。王六随巴图的第一路兵马走在最前,他刻意放慢脚步,目光在林间扫过 —— 石崇曾交代,若萧桓遁入密林,需尽量拖延搜捕,为萧桓争取撤离时间,同时要误导瓦剌,让他们以为萧桓往西北方向逃去。他悄悄从怀中摸出一小块龙袍碎片 —— 那是此前亲卫战死时掉落的,趁巴图不注意,将碎片扔向西北方向的草丛,再故作惊喜地喊道:“将军快看!这里有龙袍碎片!萧桓定是往西北逃了!”
巴图见草丛中的龙袍碎片,眼中一亮,立刻下令:“全军转向西北,追!” 瓦剌兵纷纷调转方向,朝着西北方向的密林奔去。王六跟在后面,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 西北方向多悬崖,瓦剌兵深入后定会被地形阻拦,如此便能拖延大半日。可他刚走几步,便感觉身后有人盯着自己,回头一看,是也先派来监视他的两名亲卫,正冷冷地看着他。王六心中一慌,忙低下头,假装整理鞋带,掩饰自己的慌乱。